基地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地动态 > 正文

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2018-2020年工作总结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3-14   浏览:

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2018-2020年工作总结

2018-2020年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在学校领导及科研管理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基地同仁团结协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些不足,现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抓好平台建设的三项流程管理

1.目标管理。基地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年初制定全年工作总目标,基地的每一研究方向根据自身研究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工作目标。

2.过程管理。基地对年度总目标及个方向的工作目标的执行情况实行过程管理,对各方向目标的执行情况进行督查,督促各研究方向按照原定计划进行研究。

3.评价管理。基地年终对全年工作进行汇总,对各方向的研究情况进行汇总评估,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考评方式,视各方向研究完成情况依据基地奖惩细则进行奖惩。

(二)优化人才队伍,合理配置人才资源

进一步优化基地研究团队人员的配置,发挥研究成员的专业特长;进一步吸纳有相关研究专长的教师加入文化产业基地;建立人才使用的绩效考评机制,形成以绩效为标准的人员退出机制。

(三)以研究方向为导向,以研究课题为抓手

发挥研究团队的集体合作精神,紧紧围绕基地建立之初所确立的研究方向展开研究,将研究方向作为基地研究工作推进的导向,据此导向遴选出适合的课题进行攻关研究,在重点课题上进行集中突破。

二、取得的成果

2018-2020年,本科研平台共获立国家级项目3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青年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5项,地厅级项目10余项,共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在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4篇,出版专著2部,均为独著。获省部级科研奖励2项,1人获“中原青年拔尖人才项目”立项。邀请专家来我基地讲学5场,召开全国性学术会议1次。

三、绩效分析

(一)对2018-2020年工作的整体评价

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在省委宣传部的关怀下,在学校党政领导的支持下,在基地全体同仁的努力下,2018-2020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科研项目方面,三年来共获立国家级项目3项,国家级项目立项获得重要突破,在立项项目的层次上有了质的提高,龚世学教授、鲁一帆副教授均获立重点项目,这与多年来文学院及基地领导坚持对国家级项目的集体论证有着重要的关系,省部级项目的立项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在学术论文发表上,高层次的论文发表有了新的突破,刘克教授《礼乐与传统政治的诗意——基于新出土东汉礼乐题材画像的美学考察》,新华文摘2018年第19期全文转载。在学术专著方面,三年中,基地成员共出版专著2部。在成果奖励方面,郭海玉博士的《韩东诗歌创作研究》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张艳副教授的《家国性情两从容——论畏兀儿人贯云石的雅俗文学创作》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在学术荣誉方面,张培阳副教授获立“中原青年拔尖人才项目”。

总体来说,2018-2020年基地在科研方面取得的成果是值得肯定的,其成效也是值得肯定的。

(二)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1.定位偏差,不能更好地发挥平台成员的学术潜力。平台成员大多为从事文学研究的科研人员,之前的定位是服务于地方企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专业的隔阂,往往力不从心,与地方文化企业很难对接,产出的成果大都与文化产业关系不太紧密,存在两张皮的现象。与其如此,不如调整定位,将平台打造成一个专门从事中国传统文学、文化研究的机构,主要服务于文学院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学校中原汉文化学科群的建设。

2.服务教学方面有所欠缺,基地研究成果与教学的关联度不高,没有切实转化到课堂教学中。没有产出高水平的教学项目、教学论文、教学奖项。这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强,提高科研对教学的支撑及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转化。

3.各个研究方向在投入的力度上不太均衡,人员构成上,平台的大部分成员研究方向偏古代文学、古代文化,本平台研究方向中的“中原作家作品研究”、“中原戏曲研究”两个方向人员配置较为薄弱,需要进一步优化人员配置。此外,基地的研究领域过于狭窄,尚需调整研究方向,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4.高层次的文章数量偏少,需进一步优化激励机制,促进高水平论文的产出。









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

南阳师范学院文化产业研究院

20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