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格局
铁旗杆
铁旗杆高15米,重5万余斤,青石须弥座,束腰部雕天马、麒麟、狮子、异兽图,须弥座上立铁狮,旗杆穿狮而过。旗杆上有大、中、小三个云斗,每个云斗上有四个风铎,云斗间行龙缠绕,顶部原各站一只展翅欲飞的凤鸟,抗日战争时期,东边的一只鸟被日本飞机炸掉。铁旗杆铸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据传为分节拥土铸造而成。
琉璃照壁
琉璃照壁是中国庭院里一道神秘的墙,挡风聚气,保护隐私。山陕会馆的照壁由476块琉璃组合出“双龙戏珠、鲤鱼跃龙门”“麒麟斗兽”“渔樵耕读”,即是三幅单独的画面,又巧妙地组合成一幅画面,富丽堂皇又构图巧妙。
悬镒楼
悬镒楼,又名“八卦楼”,是会馆的戏楼,兴建于清嘉庆元年(1786年),竣工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历时25年。楼高18.36米,长20米,宽18米,分上中下三层,为三重檐歇山顶式建筑。正脊两侧装饰有行龙、牡丹图案,中间置琉璃楼,内刻“天五尺”三字,楼门两边对联为“此地即是普陀山,何必远求到南海”。楼内竖20根合抱大柱,下有三层柱础,上层多为鼓形,下层为正方形鼓座,四面雕刻麒麟、狮子、牛、马等图案。楼北面为戏台,上挂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浩生社立“悬镒楼”匾额。“悬镒”两字系山西明末书法家傅青主所写(是从山西托来的)。“楼”字系叶县清末举人许靖所写。两侧石柱上分别刻“还将日事重新演,聊借俳优作古人”,“幻即是真世态人情描写得淋漓尽致,今亦犹昔新闻旧事扮演来毫发无差”对联。舞台屏上悬挂“既和县平”匾额。戏台上下布满木、石雕刻图案,其内容多以古代传统戏曲有关。
大拜殿
大拜殿,是会馆的主体建筑,由大殿和拜殿两部分组成,长40米,宽22米,高23.14米。殿前两侧立两块石室式单据歇山顶式石雕,高2米,宽1米,单檐硬山顶,左侧刻:“十八学士登瀛洲”。图中有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宇等不畏艰险,骑马沿崎岖小路登上为天下人慕向的瀛洲。
大拜殿兴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处),竣工于清光绪二十年(1892年),为会馆主体建筑部分。它连同石牌坊、东西腰楼、东西廊房、蒉鼓二楼、东西辕门及琉璃照壁,历时二十五年,耗费白银87788两,当时可买大米950万斤,约合五万八千农民一年口粮。
历史故事
会馆石雕艺术的代表作是“十八学士登瀛洲”。这座石雕在大拜殿正门东侧,高2米多,宽近2米。上面雕刻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唐太宗李世民十分爱才,为网罗人才开设“文学馆”,以杜如晦、房玄龄、许敬宗等十八人为“学士”。石雕画面是“十八学士”不畏艰险,骑马沿崎岖的山间小路,登上世人所仰慕的瀛洲仙境。上边有城墙、门楼,额写“瀛洲”二字,这幅图工艺精湛,栩栩如生,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石雕上山清水秀,花果茂盛,青松翠柏,绿树成荫。河水竞流,庙亭相连,桥头晓日,骏马摆尾,形成一幅“学子朝帝都,争相攀高峰”的瑰丽景象。这幅石雕上实际只刻了17位,惟独没有许敬宗。因为许敬宗曾支持让武则天当皇后,就被封建的保守派看做是大逆不的“佞臣”,所以后世在画上不画许敬宗,因此就有俗语:“学士只有十七名,不画佞臣许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