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纽带,整合资源,打造水源区水质保护生态安全大数据库信息平台,揭示水源区水质污染产生机制,阐明水污染循环演变规律;突破水质污染单项防控技术瓶颈,研发水污染综合防控集成技术体系,构建基于水源区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安全控制体系,确保水源区调水水质安全。充分发挥中心引领示范作用,打造水安全特色学科群,培养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将中心建成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新高地,提升协同体单位的协同创新能力,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水源区水安全保障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1.建成水源区水质安全生态大数据库信息平台。建成水源区生物多样性子数据库,水源区水质动态变化子数据库,土壤类型与利用方式、水文资源、居民生活方式等相关子数据库。整合成为影响水质安全的生态安全大数据系统,从静态、动态、历史、空间等因素构建大数据系统,建立预警和全空间、全天候监控体系,为确保水质安全提供信息平台支撑。
2.溯源水源区水质污染因子,解析其机理机制,形成水污染理论模型。依据水源区水质安全生态安全大数据库信息平台,深入剖析影响水质安全、生态安全因子,揭示水污染形成发展迁移机理机制,建立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污染理论模型,为水污染防控技术研发奠定理论基础。
3.建成水源区水污染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一体化平台。依托中心创新平台,基于水源区水污染综合防控创新理论,形成水源区水污染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建立水源区全天候全时空安全监测控制技术协同体系基础之上,建成污水防控、农村点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消氮减磷等技术一体化平台,建成水源区生态小流域典型示范区。
4.建设国内高水平水安全科技创新团队、培育与促进水安全特色学科群建设。引进与聚集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如杰青、优青、长江学者等,培养省级水安全、生态安全高层次科技人才,新增省级以上科研平台1~2个,申获国家级奖励1项。打造水安全特色学科群,重点发展生态学学科及其交叉学科,建设生物科学、生物工程、化学、农学、地理科学等重点学科,为牵头单位学术型硕士点建设提供支撑。团队建设、人才培养、项目申报、成果鉴定达到省部级以上水平,申获国家级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