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污染物(ECs,抗生素、微塑料等)在水生态系统中因其复杂来源和多样传播途径备受关注,其毒性、生物累积性和持久性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这些污染物的时空分布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不同季节、不同水域的水体中ECs浓度存在显著差异,且随着时间推移呈现出动态变化的趋势。这种时空分布的不均衡性给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需要深入研究其规律。而ECs的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人类活动、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水源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工业排放、城市污水排放、农业活动等都可能成为新型污染物的重要来源。 该项目开发了一套综合广谱非靶筛查和系列特异性非靶筛查方法的新污染物高通量筛查与定量技术。该技术在广谱非靶向筛查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新污染物开发了系列特异性非靶向筛查技术。同时,构建机器学习预测模型,对非靶向筛查中的未知新污染物进行了准确定量。该方法在丹江口水库、长江等多个流域的新污染物分布规律、环境行为和去除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其中,中心实验室基于该方法建立了丹江口水库抗生素和内分泌干扰物等新污染物检测分析方法,正在开展新污染物分布规律、环境行为和去除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目前,“水体新污染物非靶筛查”项目于2023年取得了一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同时包含已知和潜在未知转化途径的抗生素转化产物识别方法”(ZL 2023 1 1132075.0)。2024年,经中国发明者协会选拔并推荐,参加俄罗斯喀山举行的首届金砖发明展(BRICS-Inventions),获得金奖;参加第76届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Inventions Nuremberg),获得银奖。“水体新污染物非靶筛查”项目是重点实验室与北京大学孙卫玲老师团队合作,围绕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及调水水质安全的重大需求,为开展关于丹江口水库流域新污染物分布及其生态风险研究而进行的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