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一: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安全大数据库建设及统计分析
研究方向1:通过解译水源区近30年TM影像及卫星遥感和无人机航摄辅助技术,借助ArcGIS空间数据分析软件系统,建立土壤基础信息库、耕地空间数据库、石漠化分布数据库、土地利用方式类型数据库等。
研究方向2:定期定点监测入库河流和库区及主要支流水质、水文状况,建成与完善水源区水质动态、水文、气候条件数据库,构建水安全预警系统。
研究方向3:调查水源区城镇村落分布、水源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建成人文信息数据库。
研究方向4:集成生物样性、土地类型、水文气候、人文信息数据库等,建成水源区水质安全生态资源大数据库信息平台,进行统计分析建立模型,为退耕还林模式优化、农村点源/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技术集成提供基础数据并建立决策支持系统。
团队二:上游入库河流与库区水生生物多样性及水质动态监测创新团队
研究方向1:对通水后(2015年以后)库区水生生物物种类(浮游动植物、微生物、鱼类等)和分布进行生物资源重点本底调查,构建水源区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对库区生物资源进行长期监测和保护,研究中线工程对水源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各类生物指数对水源区水质状况进行生物学评价。
研究方向2:建成(2015年)通水后水源区水量、水质动态变化数据库,并统计分析建立模型。
团队三:水源地陆生生物多样性与水生态安全创新团队
研究方向1:对通水后(2015年以后)库区陆生植物、昆虫、鸟类分布进行生物资源重点本底调查,构建水源区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对库区生物资源进行长期监测和保护,研究中线工程对水源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各类生物指数对水源区水质状况进行生物评价。
研究方向2:基于生物多样性原理,研究退耕还林(草)、湿地修复等生态修复优化模式,维护水源区库区周围与上游支流生态安全,减轻消落带、石漠化等给予库区生态安全的潜在隐患,减少水土流失,为保证库区生态优良涵润充分水源、以及建设库区生态文明提供客观依据与理论支持。
团队四:水质污染因子溯源研究
研究方向1:利用野外调查、定位监测、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模拟试验等手段,从大气氮沉降、农田化肥输入、畜禽养殖输入、土壤有机碳氮矿化分解、库区淤泥释放、生活垃圾排放等6个方面解析水源区总氮(磷)来源、贡献及变化特征。开展集水区-库区氮(磷)源汇变化机理、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解析人为因素对水源区氮磷来源的潜在影响。
团队五:农村点源污染关键防控技术研究
研究方向1:水源区农村新型社区/集镇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及污水处理设备研发。
研究方向2:污水微生物多样性。
团队六:农业面源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方向1:利用野外调查与定位监测、农田小区试验、模型模拟及室内实验等方法,明确控水、控肥、轮作制度、耕作方式等措施与水源区氮磷流失的定量关系,揭示不同措施对氮磷流失的作用途径和削减机理;开展消落带植被、土壤干湿交替氮磷等养分释放特征与污染负荷;预期在理论上量化不同措施对水源区氮磷污染的防控效果;筛选水源区氮磷流失的关键防控因子;为制定水源区水质安全保障的合理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研究方向2:水源区农药化肥减量/替代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方向3: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基地;
研究方向4:水源区农业生物防治模式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研究方向5:开展农业生物质废弃物综合利用研究(秸秆沼气、秸秆板材和生物有机肥研究);建成沼气新工艺,建成中型沼气示范工程;
团队七:水土保持与生态安全调控关键技术创新团队
研究方向1:水源区水土流失规律及防控体系研究。调查水源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分析水土流失特征,研究水土流失驱动因子及其规律。应用混沌、协同论、水足迹等相关理论,研究水源区水土资源匹配关系,提出水源区水土流失防控体系。
研究方向2:水源区生态调控关键技术。建立生态安全指标体系,分析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安全时空变化特征和内源污染分布特征,研究生态安全驱动因子和预警机制,提出水源区生态安全调控关键技术。
研究方向3:水源区生态空间重构。从自然-社会-经济的视角,构建了生态建设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城市化过程与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提出基于低碳和水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