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首页  |  学校首页

分享 | 课程思政 “复旦做法”:落实 “三全育人”的新探索

发布日期: 2023-08-22

一、基本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复旦大学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开展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探索,把立德树人融入办学治学、育德育才全过程,贯穿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体现“国家意识、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的复旦育人特色。学校成立课程思政与教材建设领导小组,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复旦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学校创新“三线联动”机制,巩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心线”,强化院系党的领导“中场线”,做实党支部建设“生命线”。学校不断完善教书育人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复旦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细则》,明确细化教学单位及任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体责任。

复旦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大致可分为启航阶段、领航阶段、全面深入推进阶段三个进程。2017—2018年,学校制订《复旦大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与示范专业试点,启动课程思政体系建设1.0版。2019年,在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总体布局下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布《复旦大学课程思政攻坚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开创2.0版新局面。2020—2021年,学校在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导下,制定并发布《复旦大学关于全面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案》,进入全面深入建设的3.0阶段。学校参与上海《关于深入推进上海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上海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自查指标体系(试行)》等文件制定,成为上海课程思政建设的一面旗帜。

学校构筑起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中国系列课程、综合素养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为支撑,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辐射的课程体系,形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2018年,学校牵头上海市相关单位完成的“入耳入脑入心同向同行同频:以思政课为核心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9年,学校成为上海市10所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整体领航校”之一。2021年,学校3门课程及团队入选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学校与上海各高校联合打造的 “中国系列”课程,受到学生喜爱和追随,入选中组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的生动案例”。

复旦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现场交流推进会现场

二、主要做法

(一)以点带面“树标杆”,从先行先试到全面推进

2017年,学校根据上海市课程思政整体改革的要求“抓重点、抓头部”开展先行先试,实施“三十百加一(医”示范工程,即从哲学、新闻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等三个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开始课程思政示范专业试点,同时建设10门以上课程思政在线课程、100门示范课程。上海医学院以人文医学教育为抓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示范课程的试点逐渐全面铺开,2021年全校各教学单位实现“全覆盖”。学校以“优中选优”为原则评选出首批校级课程思政标杆课程 60门,并以案例汇编、微信发布等方式推广教学设计与组织实施,使标杆课在课程思政整体建设和改革中充分发挥“排头兵”“样板房”的引领作用。

(二)分类施策“重专业”,促进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

专业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学校深刻理解和把握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属性,在保证专业教学水准的前提下,自然融入思政元素,使价值塑造内生为课程教学中有机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各类课程做到“专业不减量,育人提质量”,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内容交织交融、相辅相成,起到拨动心弦、引起共鸣的点睛之效。学校各类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底色,做到了“四个相结合”:学术内涵与育人元素相结合、历史脉络与现实担当相结合、中国立场与国际视野相结合、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理工科课程突出“四个强化”,即以原理讲解强化科学思维、以知识拓展强化探究学习、以先贤事迹强化价值引领、以前沿发展强化报国之行。上海医学院推进 “课程—教材—基地—师资—研究”五位一体的医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突出 “人文医学教育 ”的校本特色,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围绕“健康中国”战略培养有温度的创新型卓越医学人才。

(三)培训研讨 “出实效”,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能力

学校以“标杆带动骨干、骨干带动全体”为原则,形成校院两级的课程思政分类培训指导机制。每年举办面向教学单位课程思政与教材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和骨干教师的课程思政培训会,分哲社、理工、医学等三个班开展培训。学校凝练固化建设成果,目前已形成复旦课程思政“双百”培训资料,编发《复旦大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100》《课程思政“百问百答”》。学校积极推广“三集三提”的教学组织方式,通过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培训提素质、集中备课提质量,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集体智慧,形成“中央厨房”式的课程思政案例资源库,提升教师课程育人的意识和能力。

(四)校本特色 “做增量 ”,打造一批复旦课程育人活动品牌

学校在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开展 “三全育人我当先”实践活动,组织了42门次的课程思政公开课观摩交流活动,共有1000余人次教师参与线下线上观摩交流。2020年春季学期,学校发出了“网上教学不忘育人初心、课程思政与抗疫同向同行 ”的倡议,各门课程结合专业内容教育学生在疫情防控“大考”中读懂中国之治,与凝心聚力抗击疫情同向同行。学校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推出“四史”学习教育进课堂、进教材推进计划,三门课程入选“上海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相融合示范课程”。学校与新华网合作,在“新华思政”平台重磅推出“复旦大学课程思政名师大讲堂”,首批九期直播逾400万人次观看。开展“复旦校史中的课程思政”研究培训项目,从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和复旦先贤名师的足迹中汲取做好新时代课程思政工作的奋进力量。

三、成效启示

(一)形成一批课程思政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成果

经过五年探索实践,学校形成了 “一二三四五六”的课程思政建设“复旦经验”。“一”是落实一个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是探索两条课程育人进路:把育人的价值内涵内生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涵,从学科和专业的人才培养逻辑去布局育人的价值内涵。“三”是聚焦三个方面价值引领:政治认同和国家意识、品德修养和人格养成、学术志向和专业伦理。“四”是“四用四不用”的教学规范:用当代中国成就鼓舞学生自信,用伟大复兴需要激励学生担当,用先贤名师事迹感动学生心灵,用切问近思实践增强学生本领;不用夸大历史曲折损害学生信念,不用似是而非理论误导学生思想,不用个人负面情绪影响学生认知,不用低效教学手段拖慢学生进步。“五”是在人文、社科、理科、工科、医科等五大学科专业齐头并进。“六”是在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医学整体思政、教材建设、育人队伍、理论研究等六个方面针对难点重点问题进行攻坚,坚持问题导向,力争突破创新。

(二)课程思政建设落实为立德树人成效

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学校近年来教风学风全面提升。“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已成为全校教师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广大教师共同绘就了新时代育人队伍的奋斗群像,以生动的教学实践汇聚起“三全育人”的磅礴力量。据调查统计,全校教师的师德师风满意度达到95%以上。课堂教学主渠道中“国家意识、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的复旦育人特色日益突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专业教学中达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学生说,专业课程帮助其理解中国在对外援助中的现有经验与理论,是体察国情、世情、党情的重要一环。核科学与技术系的学生说,专业课程讲授了相关知识在能源方面的应用和国防中的重要作用,“自主研发设计”的内容使专业学习更有使命感、荣誉感。基础医学院的学生说,专业课程中的 “上医故事”使其了解学校和我国科学家的历史和事迹,在心中埋下了投身学术研究的种子。学风建设营造了人心向学的卓越氛围,近两年学校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学生的人数倍增,尤其在基础学科和重点学科上更是增数明显。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持续向好,赴基层工作人数、选调生、国际组织实习人数自2018年以来逐年增长。学校本科生党支部、党员数量持续增长,目前全校本科生党支部80个,本科生党员1333人。

(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在上海乃至全国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2020年,学校入选上海高校 “三全育人 ”共享基地 ——“课程思政研究”培训基地。学校在不断加强自身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的同时,及时总结经验成果,并向上海市各高校辐射推广。学校发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师资优势,承办上海高校课程思政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研讨会、上海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领导沙龙等课程思政交流研讨及培训活动10余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牵头汇聚上海各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成果,打造上海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高端思想智库。学校承担了首批11个专业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编制任务,帮助专业课教师准确把握本专业类的课程思政教学做什么、怎么做、怎么做好。2020年6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发布之际,学校副校长徐雷应邀撰写专家解读文章《“三全育人”格局下的系统工程》。2020年9月,教育部在复旦大学举办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践与探索示范培训班,学校代表上海向参加试点的8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117所兄弟高校介绍了上海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经验,引起强烈反响。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