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术的问题逻辑及其实践路径
刘丙元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创新、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及思政课教学之科学化传统的形成均离不开教学学术。加强思政课教学学术研究,既与思政课教学特点有关,也是增强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内在需求。思政课教学学术的核心在于解决如何开展更有效的教学的问题,其着力点主要在于对思政课教学内容建构、教学过程组织、学生学习活动引导、教学评价改进等科学规律及其应用的研究与探索。思政课教师要使教学学术成为专业行动自觉,需强化教学需要学术的观念,培养生产教学知识的行动能力,坚持科学的问题导向,加强学术交流以构建教学学术共同体。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学术
教学学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表明,教学活动的深度优化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教学学术水平的提高。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而言,也是如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1]这为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同时也为新时代创新思政课教学学术提出了重大课题。那么,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学学术对其意味着什么,思政课教学学术需要着力什么样的问题逻辑,思政课教师又该如何提升教学学术水平?这是思政课建设需要深入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更是思政课改革创新过程中需要积极探索的重要实践问题。
一、教学学术是思政课专业水准建构的基本行动保障
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离不开教学专业水准的持续提高,而这有赖于思政课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升,所以教学学术之于思政课建设具有基础性意义。
1. 思政课的改革创新离不开教学学术
将高校的教学归入学术范畴,意味着高校教师的学术研究不仅包括学科专业领域的研究,也包括教学研究。思政课改革与创新从本质上讲,就是思政课为提升育人质量,根据教育教学规律不断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要求教师加强对思政课教学的潜心研究,进而上升到学术层次,也只有上升到学术层次,研究才会系统化、深入化、规范化。这个过程也就是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学术活动过程。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离不开教学学术,甚至可以说,教学学术之于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具有源动力意义。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不断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而这一目的实现的前提是使教学更符合教育教学规律。而对教育教学科学规律的持续探索和揭示,必然推动思政课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以使教学更符合科学规律的内在诉求。所以,教学学术是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客观需要,也是思政课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的内在诉求。成功的思政课改革与创新活动必然以对教学过程中的深层矛盾和问题的深刻学术洞察为基础,而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科学方法论的提出离不开学术探索和理性研究。可以说,在教学中研究或者研究性教学是思政课持续改革与创新的基本前提。
2. 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教学学术
思政课的育人目标、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有专门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提升专业化水平。可以说,教师的教学学术自觉,即研究性地教,居于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地带。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专业意识的树立离不开教学学术。所谓教学专业意识,即教师将教学活动自觉视为需要专门知识和能力的活动的意识。思政课教学不仅要求教师通晓思想政治理论,更要求教师熟谙如何将“思想政治理论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成学生的“立场观点方法”,而后者对于教师来说,应是更重要的专业性要求。“我们是培养学生用表现展示理解的能力的指导者,而不是将自己的理解告知学生的讲述者。”[2]而要不断增强这种教学专业意识,教师除了对“思政课要专业性地教”保持自觉认同和情感依赖外,更要深入系统地研究“如何实现专业性的教学”,这就意味着教师要不断地探索创造教学知识。因此,教学学术对于培养和维持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专业意识具有基础性意义。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专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教学学术。亦即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懂理论,更要懂得甚至创造怎么教的理论。具有教学专业能力的思政课教师需要且也必然会发现教学面对的各种问题,因此也需要知道且会自觉地探索怎样发现和运用教学知识。不难看出,没有教学学术、没有对教学规律的持续研究与探索,仅仅依靠经验,教师难以有效应对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新挑战,更难以成为思政课教学的行家里手。
3. 思政课形成自己的科学化传统离不开教学学术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无论是出于提升育人质量的客观要求,还是课程自身功能性建构的主观需要,思政课都必须构建起具有专业水准的教学世界,形成自己的科学化传统。教学学术是思政课形成科学化传统的基本行动保障。首先,任何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只有基于科学的教学理论才能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对于思政课而言,教学内容本身和人的思想观念发展的复杂性,直接决定了科学理论尤其是有针对性的教学理论之于教学方式方法选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由此,思政课就必须加强教学学术研究,以探索科学的教学原理,建构自己的教学理论体系。教学学术使思政课的教学理论体系建构成为可能,也使思政课教学的专业独特性成为可能。教学学术将思政课教学的经验、问题上升到规律认识水平,进而形成独特的教学理论范式、学术话语系统,这既是思政课教学建构自己科学化传统的过程,也是思政课教学在专门知识和专门技术方面能够保持深层次、系统性创新的过程。其次,思政课教学专业性知识的创生及教学共同体的营造离不开教学学术。教学学术活动是思政课教学专业性知识创生的过程,也是思政课教师形成学术共同体进而促进专业性成长的过程。有学者认为:“好的教学还意味着教师既是学者,又是学生;最好的教学则不仅传授知识,同时也改造和扩展知识。”[3]只有教学成为学术性活动时,教师才能做到既传授知识也改造和扩展知识。教学学术促使思政课教师不断突破关于教学的经验性认识和操作,实现对教学中科学规律的持续揭示和理论性提升,这本身就是在发现和创造教学知识的过程。对于一个能够发现和创造教学知识的教学学术共同体来说,不仅可以在教学世界中拥有专业话语权和专业地位,而且可以推动独特的教学科学传统的形成与发展。
二、思政课教学学术的问题逻辑
1. 教学内容向学生素养有效转化的内在逻辑建构
思政课有着完备的教学内容体系,这为教学提供了明确的知识材料支撑,但知识材料不会自动转化成学生的内在观念和素养。教师需要从育人角度将理论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使理论知识传授过程成为促进学生理论素养的建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呈现和阐释教学内容才能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建构规律,有效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入脑入心,是思政课有效教学应遵循的基本逻辑,也是需要思政课教师持续深入而系统地研究探索的教学学术问题。这实际上也是思政课教学学术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时指出,思政课教学要坚持“八个相统一”。[4]这为思政课的教学学术要探索哪些教学规律指明了方向。如何实现思政课教学的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等,无疑首先需要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入手开展学理性研究,以便进行基于教学需要的再建构。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要对课程内容在哪些方面会引起学生的困惑、怎样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求知欲、理论本身与教学活动的心理接口是什么等问题进行系统的探索。归根结底,教师要研究如何在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精神世界之间架起连接桥梁。教师若对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研究不够,对其学理问题的关键点吃不透,对其与学生的心理连接点探索不到位,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更有效呈现这些内容也就很难做到位。
2. 教学过程有效优化的知识创生与探索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科学统筹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使之产生积极的相互影响,这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必须不断深入探究的问题。所以,对教学过程的科学设计和有效控制,既依赖于对教学过程中各要素特性及其相互作用规律和机制的系统而深入的把握,也涉及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些规律和机制的问题。这均需要教师进行知识性的探索和积累。我们必须承认,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不可能仅靠经验就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可以说,关于思政课教学过程如何更科学有效地展开,是思政课教学学术关注的基本问题。
从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到近年来关于高效教学的积极探索,无不强调只有对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进行系统性的优化,使之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实质性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思政课教学过程需要持续优化,而如何实现最优化,则需要教学学术的系统探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政课教学过程的优化不仅需要研究如何更有效地将新的教学技术、手段引入教学过程,更需要研究教学过程如何处理面临的教育教学新问题、新矛盾,亦即思政课教学需要持续地补充或更新教育教学知识。这既为思政课教学学术发展提供了基础,也为教学学术的攻坚克难提供了课题。所以,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专业知识积累不是简单教学经验的增长过程,而应是教师通过主动的教学学术活动对教学过程优化规律积极探索的过程。
3. 对学生有效学习活动规律的探究与揭示
教学的目的是引发和促进学生学习,这是当代教学理论的一个共识。学生的学习在任何教学中都居于中心地位。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研究是任何教学学术的重要内容。思政课强调教学内容要实现入脑、入心,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动脑、用心。而对于如何做到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动脑、用心,即产生真实的学习活动,是思政课教学学术绕不开的重要问题。不研究学生的学习,思政课教学就避免不了沦为自说自话的单向知识传递活动。尽管思政课不同于专业课程,但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与否则会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教育经验或者所有的教都会产生学习行为。显然,教师如果能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并使之学术成果化,这不仅有助于研究者个体,也有助于其与同行分享教育经验,以引发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教学如何引发和促进学生的学习问题,就成为思政课教学学术必须着力的重要内容。
4. 有效教学评价的研究与设计
只有对教师教的效果和学生学的效果作出科学客观的价值判断,才能作出科学准确的教学决策。然而,对教学如何进行评价,以及怎么运用评价,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采取什么样的教学评价直接关系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和实践走向。因此,对教学评价本身的改进和持续科学化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思政课教学而言,因其目标及内容的特殊性,如何通过更为科学的教学评价提高教和学的实效性,一直是思政课改革创新过程中需要深入探究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兴起的逆向教学设计,从某种角度讲其实就是一种基于教学评价的教学设计理念。逆向教学设计理念启示我们,教学评价对于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教学评价本身就是教学设计的一部分。但现有思政课教学研究的学术成果多集中于“怎么教”的问题上,而对于如何更有效地评估“教得怎么样”、“学得怎么样”等问题的深度探究则显然乏力。其实,评价什么以及怎么评价,不仅决定着我们是否能客观地评估“教得怎么样”,也决定着“怎么教”更科学。因此,我们要对思政课教学评价进行科学审慎的研究设计,并将其上升为学术成果,以形成系统的、专门的知识,以便推而广之。
三、引导教师建构思政课教学学术的实践路径
思政课教师要把关于教学的专门性知识的探索和积累作为学术志业,并使之成为集体行动自觉。
1. 强化教师坚持思政课教学问题逻辑的学术观念自觉
思政课教师要强化思政课教学是学术、需要学术的观念。对思政课教学进行学术性研究,进而推动教学科学性开展,既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客观要求,也是思政课教师认真对待教学活动的主观追求。思政课教师从角色上讲既是教师也是学者,无论何种角色都要求其科学地对待和开展教学活动。对思政课教学的学术意识和科学自觉,本身就是教师对于思政课的教学真诚的体现。反之,淡化了教学学术观念,也就丧失了对教学的科学态度。高校的教学本身就是学术活动,高质量的教学自然也离不开高水平的学术。就思政课教学本身而言,其地位的提高也依赖于自身贡献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和质量,“教学学术是一种提升教学尊严及其质量的方法”。[5]因此,教师树立教学学术观念,既有助于将思政课教学纳入科学研究的范畴,更有助于促进教学和科研协同发展。
2. 培养思政课教师积极生产教学知识的行动自觉
马克思指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6]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说,也是如此。作为一名教师,能够达到什么高度,往往和他在教学上的投入程度是一致的,这既和他怎么投入教学一致,也和他怎么投入教学研究即致力于教学学术一致。因此,教师需有生产教学知识的行动自觉。教师也只有具备教学学术的行动自觉,高效的教学才成为可能,因为“只有那些亲身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才能够真正地传授知识。其他的人只不过是在传播一整套按照教学法组织起来的事实而已”。[7]其实,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会产生关于如何教以及如何才能教好的感受、想法乃至经验,这往往成为教师自己独特的内隐理论或缄默性知识。当它们得不到显性表达时,不仅对于教学的普遍化贡献是有限的,而且其科学性和普遍推广的可能性也难以得到业内广泛的讨论和验证。这有时反而会导致教师的教学囿于固有的经验性知识而不自知。教师如若培养起生产教学知识的行动自觉,就会持续产生把经验上升为理论,把缄默性知识变成显性成果知识的学术实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如此,思政课教师通过创新教学知识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效武装青年也是如此。有了生产教学知识的行动自觉,教师在不断提升教学学术水平的同时,也会提升其在教学上适应新境遇、应对新问题新挑战的能力,不断地超越自身原有的教学知识。教学学术自觉,不仅使教师主动适应,更会使其主动超越。
3. 将坚持科学的问题导向变成教师教学研究的习惯和品质
教学学术的一个关键特征就是教师要理解学生如何学习,要知道什么样的教学实践最有效,归根结底,“学习提出关于教与学的问题,是教学学术的起点”。[9]由此,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培养自身关于教与学的强烈问题意识。只有具备了问题意识,教师才会基于解决问题的困顿产生对教学规律进行深入探究的动力。而只有坚持教学学术,才能使教师对“教学问题的敏感”和“解决疑惑的需要”保持科学的态度,符合科学的思维,并使问题的解决指向基于科学探究的理性方案。雅斯贝尔斯指出:“与科学思维水火不容的,是随心所欲的主观臆测和一厢情愿的迷信盲从。”[10]所以,他强调:“只有在逻辑定律被尊重的地方,知识才是可能的。”[11]培养问题意识,强化科学思维,这既是积淀教师教学学术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教师提升教学学术能力、克服经验主义教学倾向的基本路径。坚持科学的问题导向,具备尊重逻辑的问题意识,也决定了教师研究教学问题的态度和得出结论的方式。这也会使教师自然地走向教学学术。因为尊重逻辑定律的问题意识和行动倾向不仅使教师充满着通过变化、改造、重构、探索以持续改进教学的热情,而且使教师总是试图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教学问题,总是基于证据来寻求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案。这种习惯和品质往往也会成为教学资源,产生引导学生学的态度和行为倾向的示范效应,即教师教的学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学的效果。而学生学习成效的持续提高无疑是教学学术的价值旨归。当学生在教师身上也学会了基于科学的问题意识,而去改造、重构和探索自己的学习过程的时候,师生通过教学学术活动实现教学相长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4. 使教学学术交流活动成为思政课教师学术交流的主要活动
教学学术之所以成为学术,意味着对教学问题的研究结果和成果能够公开且易于交流与回顾,能够被他人使用、发展与完善,并对教学理论与实践产生一定的影响。从此意义上讲,交流既是教学学术成果得以传播的前提,也是教学学术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只有允许并鼓励教师之间交流和分享他们的教学研究成果,并在交流和分享过程中接受批评和质疑,才能使教师的教学研究不断受到激励和启迪。这个过程在激发学术活力、促进教学学术创新的同时,也推动着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提升。要使教学学术交流成为思政课教师的学术交流常态,最关键的是要帮助教师搭建专门的教学学术交流平台,推动教学学术共同体的发展。思政课教学学术共同体的建构,不仅使思政课教师可以就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具体问题及其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进而使教师在如何更有效地开展教学研究方面实现集体性协同和专业化协作,而且可以使共同体中的教师在参与探索优质教学、有效教学规律的过程中相互借鉴、共同提高。教学学术共同体是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学术交流的平台,对吸引和推动思政课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学术交流发挥着群体集聚作用。
参考文献:
[1][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2][美]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译者:闫寒冰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8.
[3]吕达,周满生.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美国卷·第3册) [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3.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0-331.
[5][9]何晓雷.美国大学教学学术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143,144.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7.
[7][10][11][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译者:邱立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74,27,41.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2023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