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以“一盘棋”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健全育人体系;以“体系化”纵深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教学体系;以“实效性”考核激励课程思政建设,筑牢评价体系,形成课程思政“领、育、督”闭环模式,有效实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
关键词: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闭环模式
作者介绍:褚敏(1972—),男,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经济学博士;林春方(1964—),男,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只有坚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遵循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基本要求,才能承担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课程思政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展开。要实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就必须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关键在于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培养方向。核心在于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调前行,巩固思政课程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推动课程思政发挥价值引领的重任,提升和改善专业学科的育人成效。
一、 课程思政建设的政策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工作。党的十九大之后,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成为立德树人、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核心内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肩负着“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1]。“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2]。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教育部于2017年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大力推行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2020年又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3]。而课程思政作为地方性教育改革措施的首次亮相,是201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的《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强调立德树人是整个制度体系建设的核心理念,课程思政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途径。上海还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上海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坚持育人与育才相统一,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抓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关键点,整体设计、系统推进、持续发力,努力打造课程思政升级版。
二、 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在“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中,思政课程与其他专业之间还存在“两张皮”、专业课教师不会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贯通不强、教育深入性不够、教育方法不活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实效性。
一是课程思政建设顶层设计不够。思政课程与其他专业之间存在“两张皮”问题,没能从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高度来理解课程思政,对于课程思政认识不到位,缺乏顶层设计,没有研究制定相关的保障制度,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缺少相关内容。思政课程与其他专业之间的“两张皮”问题已经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必须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如何有效克服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调动广大专业课教师的育人积极性,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学校各类课堂教学,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是新时代高校提升育人质量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是专业课教师存在不会做的问题。专业课教师以往只关心自己的专业课程,对课程思政是什么、要做什么、怎样做、和专业课是什么关系、是否会额外增加教学负担等问题还没有完全搞清楚。
三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方法简单生硬问题。从一些学校的实践层面看,专业课教师长期从事本专业的教学,很少涉猎思政专业知识,更不会形成系统知识。有些做法过于“生硬”,甚至因不懂而本末倒置。有的专业课教师为了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上大讲特讲思政内容,大有取而代之之势,明显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三、 课程思政建设“城建模式”
(一) “领”——以“一盘棋”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健全育人体系
1.党政统领。学校党委坚持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高度,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放在构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大格局中去谋划,做好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和组织架构设计,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校长任常务副组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针对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两张皮”等问题,明确由教务处牵头抓课程思政建设,统筹下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一盘棋”,提升“一盘棋”的站位,形成“一盘棋”的思维,凝聚“一盘棋”的合力,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力、引领力、组织力、号召力,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机制,实现顶层设计和分层落实的有机结合,推动立德树人的实践走深走实。在课程设置上“全课程育人”,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强化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推动大学生素质拓展。在时间维度上“全程育人”,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在学整个阶段,根据不同时段身心发展要求,细化课程设置、灵活实践方式。在空间维度上“全方位育人”,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实现课内课外互动、理论实践呼应。在主体参与上“全员育人”,构建育人队伍的联动机制,增强育人实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颁布《关于印发学院校级整体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关于推进建设“三圈三全十育人”思政工作体系实施方案》,系列制度设计构建由思政课程体系、课程思政体系、综合育人体系组成的“大思政”育人体系,进而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学校不断强化“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三教融合”教育体系、“思政课程+综合素养+专业课程”“三位一体”课程思政体系、“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校内外专家”协同联动的全员育人体系,将育人内化至学校改革事业发展的各环节、各领域,特别是要求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将专业教师凝聚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来,在整体上与思政课程形成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效应。
2.专家带领。学校邀请教育部思政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高德毅教授对课程思政建设予以指导,邀请上海高职高专思政联盟副理事长滕跃民教授作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的专题报告。每年针对全校全体专任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培训,帮助教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通过专家指导等方式引领,破解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遇到的难题,提升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通过各项活动,学校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从迷茫到有路径有方向,从“两张皮”到有思路相融合。
3.研究引领。学校教学团队主持上海市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建设重点项目和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承担系列课程建设4项;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国情调研专项资助计划项目1项、上海市教育科研市级课题1项、上海德育实践研究课题4项、上海市思政教育专项课题13项等市级课题项目;2020年,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德育处下拨53万元经费,立项14项课题,成果包括8套融入“课程思政”课程标准、教学设计、课件、典型案例课程思政教学资料;2021年,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德育处下拨77万元经费,立项24项课题,教师发表8篇论文。“劳动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获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试点立项,是上海唯一立项高职院校;“上海市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研究及资源库建设”获教育部立项,荣获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一等奖。
(二) “育”——以“体系化”纵深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教学体系
1.孕育工作体系。学校党委认为,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全面性、基础性工程,需要从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师资队伍体系、院系责任体系、政策保障体系等方面协同发力,以“体系化”纵深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学校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课程设置上“全课程育人”,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强化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推动大学生素质拓展。在时间维度上“全程育人”,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在学整个阶段,根据不同时段身心发展要求,细化课程设置、灵活实践方式。在空间维度上“全方位育人”,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实现课内课外互动、理论实践呼应。在主体参与上“全员育人”,构建育人队伍的联动机制,增强育人实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系列制度构建由思政课程体系、课程思政体系、综合育人体系组成的“大思政”育人体系,进而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学校不断强化“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三教融合”教育体系、“思政课程+综合素养+专业课程”“三位一体”课程思政体系、“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校内外专家”协同联动的全员育人体系。学校将育人内化至学校改革事业发展的各环节、各领域,特别是要求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将专业教师凝聚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来,在整体上与思政课程形成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效应。
2.涵育师资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他又要求思政课教师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4]。要做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离不开教师队伍、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教师是课程思政的执行者和推进者,更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针对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困惑,学校制定《“新时代劳模(工匠)文化育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办法》等文件,精心打造劳模(工匠)精神育人特色,把培育工匠精神作为高职学生培育的重要内涵特质,把“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好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作为“新时代劳模(工匠)文化育人”师资队伍建设方向。围绕“红色基因、工匠精神、创新能力、全球视野”四个维度,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提升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立足教师思政教育统筹、劳模精神学习传播、高标准师德师风体系建设,通过强化培训、构建教师荣誉体系、开展“教师进企业、进社区”活动等,打造“新时代劳模(工匠)文化育人”教师团队,培育城建教师劳模(工匠)精神的内涵,激励广大教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引导教师爱岗爱生、优质施教、文明执教,着力培养以实践、创新和发展能力为特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努力成为有劳模工匠精神、有一定国际视野的“四有”好教师。
3.培育典型示范。学校获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重点培育校”后,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列为示范课,大国系列课程“中国城事”、综合素养课程以及20门专业课程先行先试。学校连续三年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遴选,至今已经遴选出32门校级示范课程并公开课展示,举办了三届课程思政示范课评比活动,评选出6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和24项三等奖,先后两批立项41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打造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圈,中国系列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多层次互补的课程思政育人圈层效应。公共服务与管理学院作为课程思政领航学院,建成1门示范引领特色课程,6门市级重点课程思政专业课程和6门校级重点课程思政专业课,15门改革领航课程和7项资源库建设任务,完成70余门专业课程思政标准建设。学校联合主持1项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设,共建设22门课程,另有6门课程参与其他国家级教学资源库项目建设;有14项上海市级专业教学资源库的立项建设项目,共有61门课程参与建设,目前上线107门慕课,另有5门课程被立项建设上海市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筑梦中国》课程已在学习强国上海平台正式上线,并在上海教育电视台连续播出,课程教材已经纳入上海市大国系列教材,社会影响力和辐射面获得实质提升。综合素质培养课程将融入爱党爱国情愫作为课程思政的创新特色形式和手段,让来自贫困山区的少数民族孩子成就了出彩的青春,课程成果被2018年高职教育质量年报收录为典型案例,课程所属公共管理与服务学院入选“上海市高校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2020年课程建设成果获《解放日报》和“上观新闻”在线报道;学生尼苦伍呷获“上观新闻”和“学习强国”报道。“陶瓷器鉴赏基础”课程获评全国首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仿古陶瓷制作”和“公共空间室内设计”两门课程荣获上海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相融合示范课程。
(三) “督”——以“实效性”考核激励课程思政建设,筑牢评价体系
1.考核督促。学校制定《上海城建职业学院课程思政建设考核办法(试行)》《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教师职称评审教学能力评价办法(暂行)》等成体系文件,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研制《上海城建职业学院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设立课程思政建设方案、教学队伍、教学内容与资源、教学设计与方法、教学活动与评价、教学效果、课程特色7个一级指标,构建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研制《上海城建职业学院课程思政校级联合教学团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试行)》,设立工作机制、教学改革、评价体系、教学成果4个一级指标,构建校级联合教学团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上海城建职业学院课程思政校级示范课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试行)》,设立课程团队、教学内容、教学改革、教学效果、课程思政特色5个一级指标,构建校级示范课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三级督导。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学生评价实施信息采集、问题聚焦、纠错改进、信息反馈的闭环体系;实施同行评价,促进同行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构建现场观察、及时交流、有效指导、注重成效的闭环体系;学校引入第三方督导评价,组建了专家型、专业化的教学督导队伍。由校级与二级学院两级督导共同实施督学与督管、监督与指导“两个并重”的过程性督导,构建教学督查、现状评估、质量诊断、改进提高的闭环体系。学校扎实推进评价方法改革,发挥学生、督导、同行三方评价优势,构建“学生、督导、同行” 机制协调、多方联动的评价体系。
3.反馈督改。强化结果应用,加大课程思政建设检查力度,对不符合课程思政建设要求的教师,重新培育,构成课程思政闭环工作模式,确保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对没有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教师,按照《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教师职称评审教学能力评价办法(暂行)》,在职称晋升、晋级时,一票否决。当年课程思政考核未达标的教师不得晋升职称,拒绝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师调离教师岗位。将学院(部)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学院(部)绩效考核评价。对于评选出的示范课程,学校予以表扬,优先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并推荐参加教育部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评选。
四、 城建模式亮点课程思政建设立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机制,从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师资队伍体系、院系责任体系、政策保障体系等方面协同发力,充分发挥专家引领、研究先行的作用,紧紧抓住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考核评价等关键要素,以“一盘棋”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健全育人体系;以“体系化”纵深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教学体系;以“实效性”考核激励课程思政建设,筑牢评价体系,形成课程思政建设“领、育、督”闭环模式,有效实现人才培养育人和育才相统一。
注释:
[1]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N]. 人民日报,20161209.
[3]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00603].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4]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求是,2020(17).
来源: 《上海职业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