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首页  |  学校首页

【置顶】大思政课高质量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四重理路

发布日期: 2024-07-24

随着全国各地政府、大中小学越来越多的党政管理干部、思想政治工作者、专业课教师加入大思政课建设队伍,一批大思政课示范课程、教学名师不断涌现,为推动大思政课建设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当前,进一步提升大思政课建设质量,还需协力共谋、同向同行。

强化大思政课建设组织领导

强化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和统筹规划。加强大思政课建设,战线在高校,阵地在课堂,指挥部则是高校党委。高校党委不仅是高校管党治党的责任主体,也应当是大思政课建设的责任主体。高校党委应站在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培育时代新人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意义,将大思政课建设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总体发展规划,形成职责明确、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大思政课建设格局。展开来说,高校党委要肩负起政治责任,全面监督各职能部门、教学系部的大思政课实施情况;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对大思政课建设的重大事项进行宏观指导,对大思政课工作重点任务亲自部署、重大事项亲自协调;要强化其他校领导的分管责任,在职责范围内落实教学科研、经费保障、硬件支撑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要理顺和协调好组织部门、宣传部门、教务部门、学工部门等职能部门在大思政课建设中的关系和职责,形成协同合作、共同发力的联动机制;教学院(系)要在师资配备、教学设置、实践基地等方面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具体支持,构建同向同行、有效响应的协同机制。

强化专项工作部门的统筹规划和项目实施。大思政课建设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和推进,取得了不少成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大思政课建设从提出、规划、实施到反馈等,都需要经过实践反复检验,才能达到预期育人效果。高校可以统筹全校组织、宣传、教务、科研、学工等各类人财物资源,成立校级大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领导、组织部、教务处、科研处、宣传部、学工部、各二级学院主要负责人组成。该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对大思政课建设的整体性规划和阶段性部署,包括调研阶段开展的科学性和可操性的前期论证,实施阶段的重点难点研讨、实施方案的有序推进以及在改进阶段及时跟进大思政课建设方案的目标达成、步骤推进与效果评价等环节,从目标、内容、方法、载体、资源、评价等方面总结工作经验,优化工作模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形成全覆盖、立体化的课程体系,更有效地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不断完善大思政课建设机制体制。

牢大思政课建设的基本思路

坚持顶层设计与试点培育相结合。大思政课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加强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与统筹谋划,从宏观上部署大思政课建设的改革任务和路径举措,也要发挥改革试点的示范作用和推广路径,分步骤分阶段地有序推进。既要发挥院系领导班子的示范作用,也要发挥专业教师的主导作用,形成管理服务和教书育人彼此拱卫的融洽氛围。同时,将顶层设计与试点培育有机结合,强化专业课、通识课、思政课教师的立德树人理念和培根铸魂意识,挖掘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载体,有利于转变思政课程单兵作战、思政工作单线作战的育人观念和行动导向,从而推动大思政课从单线育人向全员育人转换。

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坚持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是“八个相统一”的重要内容,为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知识论和价值论上的基本遵循。大思政课建设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还要传授人生智慧,深刻理解大思政课建设的这一原则,全面把握大思政课在知识讲授与价值浸育方面的方式方法和展开路径,深入挖掘所有课程在知识传授、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的综合价值。这一原则强调所有教师落实“以德树人”中心任务,在课堂教学中价值引领作用,寓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过程中,既要凸显思政课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又要强化通识课、专业课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比如通过打造系列大思政课示范课、推出一批大思政课公开教学观摩课,引导大学生全面了解和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强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专业课程、通识课程、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形成育人合力,彰显协同效应。

构建大思政课建设育人体系

办好思政课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课程作用。思政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思政课质量提升是其核心环节。要发挥思政课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为此,需要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聚焦思政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全面开展集体备课会,共建共享思政课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推动新思想、新理念在所有课程、所有教师、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全覆盖,不断增强大学生在思政课上的获得感。二是推进领导干部上讲台讲思政课。领导干部政治立场坚定,工作生活阅历丰富,通过推动领导干部上讲台讲思政课,并使之制度化、常态化,引导大学生深刻了解和把握国情、党情、社情、民情,进一步汇聚广大青年学子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三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要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科、教师、教育教学等层面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

发挥通识课程特色以实现时代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结合。高校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通识教育因其具有较大的弹性空间,为大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提供了广阔空间。通识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强大包容性的人文教育,具有超越实用性的特点,所以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无论是开展党史教育,还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亦或是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都可以反映在通识教育之中。这种包容性体现了通识教育既有中国特色,又面向世界和未来的育人理念。这一理念有利于整合现代教育方式,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通识课程教育时代性和民族性的融会贯通。

强化专业课程以实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要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必须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育人要素及其功能发挥,特别是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价值规范与德育元素,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过程中强化主流价值引领。为此,一是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内涵。也就是,要在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过程中,要深入提炼蕴含其中的文化底蕴和价值规范,借助具体、有效的课堂教学载体,将专业知识和价值引领深度结合,实现在知识技能传授中增强价值引领功能,在价值引领中夯实知识技能根基,培养和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和立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做人、做事、成才有机统一的育人目标。二是打造三位一体课程体系。深入把握大思政课建设理念和目标,推动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精准对接,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资源为切入,以课堂教学为主线,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参与主体等有机结合,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科学精神、人文价值、奉献意识和使命担当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资源,构筑点(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资源)、线(课堂教学主线)、面(思政课、专业课、通识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的有机统一。

优化大思政课建设评价过程

合理确定大思政课建设的评价主体。大思政课建设由教育教学活动和管理服务活动协同推动。因而,过程评价的主体应当包含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教务管理部门、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至少是学生代表)等。上述主体重点围绕专业课教学中大思政课建设的理念融入、目标设定、载体支撑等要素进行独立评价,然后通过大思政课建设协商推进会的方式,充分讨论,集思广益,形成综合性的过程评价意见和建议,并对这些评价意见和建议进行细化分类反馈给相应的任课教师。

科学设置大思政课建设的评价体系。开展大思政课需要基于不同评价主体来设置不同的评价体系,以确保大思政课建设的科学性与全面性。从专业课教师这一评价主体看,应重点从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实习状态、情感变化以及专业理论认知、专业学习兴趣、实践素养形成、综合能力发挥等方面展开过程评价;从学业导师这一评价主体看,应重点从学生学业理想、学业规划、学业价值、职业选择等方面进行过程评价;从思政课教师这一评价主体看,应重点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专业认知、价值引导、思想引领等维度进行过程评价;从学工人员这一评价主体看,应重点从课程学习和实习实训过程中大学生展现出来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主动性等方面进行过程评价。通过对上述内容的过程评价,达成具有普遍意义、可操作性强的综合评价。

建立健全大思政课建设的评价监管机制。开展大思政课评价还应在教师考核体系中提升思政工作占比,并以此为抓手健全评价监管机制。将大思政课建设作为高校办学质量评估、领导班子工作业绩的重要考核指标,尤其要注重持续完善大思政课的学术评价体系,使之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科研“指挥棒”作用。展开来说,要转变以自然科学成果评价方式评价人文社会科学的观念和指标,尤其要转变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导向,持续加强对包括大思政课在内的教学活动的整体评价;要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作为评价目标,完善教师职称评聘评价体系;要完善以推动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为抓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旨归的大思政课评价指标,引导学生将大思政课蕴含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思政课教师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将思政课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中之重,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不断推动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作者:胡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内聘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