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首页  |  学校首页

聚焦主题教育|陕西科技大学:坚持“四个导向” 以主题教育成效赋能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 2023-07-03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陕西科技大学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坚持目标导向、系统导向、问题导向、实践导向,充分发挥网络思政平台优势,线上线下同步发力,扎实开展“建好主题教育网络宣传阵地”“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抓好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等专题活动,切实将主题教育工作成效转化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引领师生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坚持目标导向

融合“讲”与“引”,推动入脑入心

在以学铸魂上求实效,依托省、校两级网络思政中心和易班发展中心,持续完善精准赋能实践中心、优质网络文化作品培育众创空间、网络思政教育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好网络思政育人功能,推动线上线下全覆盖。

一是重宣讲。建设主题教育网络理论宣讲专栏,围绕“永当开路先锋 争当事业闯将”“永远保持追求进步的青年特质”“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等三大主题,梳理权威学习资料,鼓励线上学习分享;成立“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网络师生宣讲团15个,聚焦师生关注的理论热点和思想困惑,通过易班优课教学比赛、“红色情景党课”等形式,以“一线教师说”“青年学子说”的视角,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引导师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二是强引导。突出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引领,积极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校园好网民工程”“优秀网络原创内容训练营”“国家安全教育主题优秀短视频征集”等活动,差异化培育“优秀不打烊”“师说”“辅导员来啦”等精品网络栏目,鼓励师生积极参与网络文化作品创作孵化,将各种正能量的案例集合起来向师生展示,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引导师生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学习工作实践,增强主题教育的感召力和实效性。

三是融日常。依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陕西教育干部培训中心、陕西网络干部培训学院等线上线下培训资源和校内外红色资源,通过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形式,开展现场式、案例式、体验式、情景式教学,进一步筑牢“学思想”的根基,打通“强党性”的血脉,激发“重实践”的动力,强化“建新功”的保障。

坚持系统导向

兼顾“全”与“精”,优化载体形式

在以学增智上求实效,聚焦深化学思践悟一体推进,注重运用新技术、新载体开发整合各类思政教育资源,将主题教育落实到立德树人各方面,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是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构建集建设、交流、学习和共享等功能于一体的“大思政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涵盖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精品课件、金课资源5235个;关照青年学生成长需求的多样主题,挖掘易班优课特色,建成原创优课500余门、学习课群8400余个。

二是拓展多样教学形式。制作“线上寻访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足迹”“沿着总书记足迹看变化悟思想”“总书记的这十年”等交互体验小程序,吸引全省60余万名师生参与学习,平台浏览量达200万次;建设“VR虚拟思政课堂”,开发“网上重走长征路”“红色祖国”等适宜网络传播的可视化思政素材库6个。

三是打造精准推送模式。依托教育部“青梨派”大学生思政课自主学习平台建设,通过“分类呈现—算法推荐—量化评价”和“多维呈现—数据挖掘—行为画像”技术思维,触发学生在线交互学习热情,增进学生网络实践参与深度;通过爬虫和推荐引擎深度挖掘和分析学生思政实践行为数据,实现“千人千面”的主题教育内容,生成可视化的立体画像看板,为理论课程建设提供指导依据。

坚持问题导向

贯通“查”与“改”,提升服务质量

在以学正风上求实效,聚焦学生急难愁盼,围绕思政工作的制约瓶颈和师生反映强烈的6大类、12个方面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扎实推进整改落实,为学生办好事、解难事、了心事。

一是深入把握学生需求。推进建设“智慧学工大数据动态分析系统”“高校辅导员队伍能力提升大数据赋能系统”“网络热点大数据分析系统”等三个智慧服务系统,加强学生伴随性数据收集、全域化育人资源开发、智慧化赋能应用服务,充分掌握大学生的群体特点、思想动态和成长需求,实现对学生的精准引导、有效管理和高效服务。

二是畅通学生意见渠道。在校院两级网站和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设置开通“留言板”,拓宽学生监督批评的渠道,构建学生诉求处理和矛盾纠纷联动化解的工作机制;引导教职工主动接触网络媒体、参与网络媒体信息互动,通过网络与学生开展交流;组织30余个师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创作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网络教育作品,及时回应学生关切。

三是认真践行“一线规则”。将锤炼学生工作干部队伍作风融入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在线上完善学生日常管理、政工队伍管理、第二课堂等3个功能模块,开通毕业生离校、迎新报到、请销假等管理系统;实现校园生活“一键开启”;在线下推动思政力量、管理力量、服务力量下沉到学生中间,推进党建连廊自习室、共享活动室和卫生间改造等学生社区软硬件建设,不断延伸履职“触角”。

坚持实践导向

连接“传”与“承”,激发使命担当

在以学促干上求实效,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主题教育开展与推进学生思政工作提质增效紧密相连,引导广大学生涵养进取品格、激发挺膺担当。

一是多角度讲好榜样故事。以“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为主题,开展“十佳示范班级”“五四红旗团委(团支部)”“优秀毕业生”等风采展评活动,在学业科研、工作实绩和服务实践上分别选树先进典型,利用好校园线上线下宣传渠道,弘扬正能量,激励广大师生向典型学习、向先进看齐,争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二是校本化挖掘思政要素。作为省委确定的“西迁群体”之一,充分利用西迁纪念日、校庆日、毕业季等节点,开设《铭记西迁纪念日》等专栏,上线运行中国轻工业博物馆虚拟数字博物馆,提取校本特色的风景、建筑、人物等元素,开发相关文创产品,引导师生做新时代“西迁精神”新传人。

三是主题式实施育人工程。把握“德育为先、智育为重、体育为基、美育为要、劳动为本”育人方向,通过开展“弘扬正能量 青春志愿行”“学风建设年”“青春爱运动 健康强中国”“致敬劳动者”“民族团结进步月”“我为同学做实事”等一系列时代感强、结合度高、内容丰富的校园实践活动,推动五育并举、融合育人,学校获批全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单位、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来源:全国高校思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