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首页  |  学校首页

南阳师范学院|在自信自强中弘扬南水北调精神

发布日期: 2024-06-2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南水北调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表达。新时代弘扬南水北调精神,需要树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文化自强为目标,将南水北调精神与中国精神、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贯通起来,不断丰富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文化自觉是文化主体的“自知之明”。弘扬南水北调精神需要这种“自知之明”,需要明确这一精神的基本内涵与核心要义。一方面,南水北调精神内涵丰富。2010年以来,理论界对南水北调精神进行了初步提炼。有学者概括为“大国统筹、人民至上、创新求精、奉献担当”。也有学者将南水北调精神分为“人民至上、协作共享”的国家精神,“艰苦奋斗、创新求精”的工程建设精神,“顾全大局、爱国奉献”的移民精神,“忠诚担当、攻坚克难”的移民工作精神。这些表述反映了南水北调建设过程中体现出的最高行动原则、崇高价值追求和高尚道德情操,构成了南水北调精神的丰富内涵。另一方面,南水北调精神凝练集中,其核心是爱国主义和创新精神。爱国是基本立场,创新是根本动力。南水北调精神既有民族精神的底色,也有时代精神的内蕴,达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高度统一。

文化自信来源于主体对自身文化的情感和价值认同。弘扬南水北调精神,需要体认其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进而增强南水北调精神的文化主体性和认同感。首先,南水北调精神具有科学的哲学基础和厚重的文化根脉。马克思主义为南水北调精神提供了哲学基础。“统筹协调、实事求是、攻坚克难、人民至上”等观念,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系统观、实践论、矛盾论和唯物史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南水北调精神的文化根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建设南水北调过程中,发扬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爱国精神,承续了“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的生态理念,传承了“舍生取义”和“牺牲奉献”的价值选择,恪守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进取精神。可以说,南水北调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气连枝、血脉相连,集聚着深厚的精神意蕴和文化内涵,这是南水北调精神能够自信的理论基础。其次,南水北调精神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南水北调是我国优化水资源空间配置的重大基础设施,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南水北调工程取得的成功经验和综合效益,为南水北调精神自信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党的二十大提出“文化自强”新理念。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跃升到文化自强,意味着文化精神要从意识领域迈向实践领域。弘扬南水北调精神,需要在文化自觉自信的基础上,着力推进文化创新,实现文化自强。一是推进理论创新。南水北调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包含着丰富复杂的实践理念和实践方式。南水北调精神有巨大的研究空间和价值。理论界要把握这一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内生关系,从不同维度进一步阐释它的丰富内涵和外延。二是推进文艺创新。近年来,一批南水北调主题文艺作品相继涌现,在弘扬传播南水北调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仅靠现有这些作品,还不足以让南水北调精神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弘扬南水北调精神,需要紧跟文化消费升级的趋势,充分挖掘典型人物、典型事件,讲好南水北调故事,产出更多具有感召力和影响力的文化精品。三是推进传播创新。现阶段来看,传统媒体仍是传播南水北调精神的主渠道。全国各类报纸先后发表南水北调有关报道数千篇,广泛宣传了南水北调及其精神文化。南水北调中线二期工程还在建设中,西线工程也在加速规划论证,相关人物和事件仍然具有显著新闻价值。在后续报道中,主流媒体要进一步加强新闻话语创新,兼顾事实报道与价值导向,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推动南水北调精神走向大众、深入人心,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耀民 南阳师范学院党委办公室综合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