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记者从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2022年工作会议上获悉,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以来,已累计调水突破500亿立方米,其中生态补水累计76亿立方米,受益人口达1.4亿人,40多座大中型城市的经济发展格局因调水得到优化。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蒋旭光表示,2021年集团公司在稳步有序推进集团公司组建的同时,重点围绕建设运营南水北调工程、构建国家水网、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三件大事谋篇布局。
具体来看,工程运行安全平稳。有效应对历史罕见暴雨洪水袭击、极寒天气影响和新冠疫情反弹等多重挑战,中线工程年度调水90.54亿立方米,完成年度调水计划的121%,连续2年超过规划多年平均供水量,连续7年供水量持续攀升,其中完成生态补水近20亿立方米,是年度计划的3倍多;东线工程提前完成年度调水任务,调水入山东6.74亿立方米,东线北延向河北、天津供水3270万立方米。中线水质持续稳定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标准,东线水质持续稳定达到Ⅲ类标准。
后续工程加快推进。积极配合开展后续工程前期工作,牵头的2项和配合的11项重大专题研究均如期完成,得到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专咨委的充分肯定。全面做好引江补汉工程开工建设准备,顺利组建项目法人,提出筹融资建议方案,完成停建通告、地质灾害评估等8项前置要件办理,其余12项要件正加紧推进。
围绕南水北调工程和国家水网建设,积极拓展涉水主业布局。注册成立水务、新能源等子公司,积极筹备智慧水网、生态环保、文化旅游等业务板块。成功中标国家水网骨干工程浙江开化水库项目,利用43天时间实现北京段房桥光伏项目并网发电,并储备项目200多个,涉水主业实现良好开局。
公司组建稳步有序。以后发优势加快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进程,半年时间完成128项改革任务的72项。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完善,制定出台了100多项基本制度,公司运转逐步走向规范化。总部11个职能部门和纪检监察组全部成立并有序运转,正式入驻琨御府新办公楼。平稳有序完成中线建管局、东线公司交接,各子公司相继组建,集团化企业初步成型。
蒋旭光表示,当前,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国家水网的宏伟蓝图正在铺展,南水北调事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大好的发展环境,我们一定要认清发展形势,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发展共识。
“世界一流企业不仅要有一流的产品和一流的服务,更要有一流的品牌。一流的品牌,既是硬实力的体现,更是软实力的象征。”蒋旭光说,近年来,国资委将品牌建设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质增效升级、加快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重要抓手,努力培育“中国品牌”。南水北调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在国内乃至世界都已具备一定的知名度,集团公司作为唯一的以水为业的中央企业,具有独特的品牌优势,但集团公司刚刚组建成立,距离打造“百年老店”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外在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开展境外投资和生产经营方面还处于谋划阶段,国际品牌营销能力不强,对内在品牌战略、品牌传播、品牌保护、品牌投入等方面都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深入开展。
蒋旭光表示,综合研判形势,2022年集团公司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打造“三个一流”为目标,围绕建设运营南水北调工程、构建国家水网、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三件大事”,着力提升“十个能力”,全面推进南水北调事业高质量发展。
要坚持提高政治站位,全面提升政治能力;统筹国家安全、南水北调“三个安全”、疫情防控、保密和信息等安全,全面提升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坚持服务大局,提升工程建设运营管理能力,筑牢“四条生命线”;不断延长水产业链条,积极拓展涉水主业,努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聚焦集团总部“四个中心”定位,进一步树立全员参与、协同高效、持续改善的精益管理理念,加快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切实提高企业活力和效率;把握科技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大力实施科技兴企战略,聚焦南水北调工程高质量发展和国家水网构建,抓紧开展重大科技问题研究,力争在战略研究、基础理论、关键技术、核心产品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也是南水北调的底色,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蒋旭光表示,要加强与沿线省(市)对接协调,建立健全生态补水长效机制,积极配合华北地区河湖生态环境复苏行动,充分利用汛期洪水资源,加大生态补水力度,助力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和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加快区域市场研究和布局,突出打造抽水蓄能拳头产品,大力发展光伏、风电、氢能等新能源产业,拓展风光水储一体化业务,充分发挥房桥项目示范作用,探索合作新模式,努力争取实现年底并网装机容量达到30万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