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2025年河南省化学光催化领域青年科学家前沿交叉创新沙龙”在南阳师范学院举行。本次沙龙聚焦光催化技术的前沿争议与产业化瓶颈,汇聚了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10余所高校的30余名青年科学家,围绕光催化材料设计、表征技术及工程应用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南阳师范学院院长罗永松、副院长谢海泉出席活动。
罗永松在致辞中指出,学校紧密围绕河南省“四高四争先”战略目标,依托化学学科(ESI全球前1%)和省级光电催化科研平台,致力于推动光催化技术的产学研融合。他希望通过此次沙龙构建跨学科协同创新网络,为中原地区新能源与环保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青年科学家自由发言实录(精选6位学者观点):
复旦大学张俊良教授:“单原子催化剂活性位点的动态演化亟需原位表征技术突破。我们团队近期开发的Operando光谱技术,为揭示光生载流子迁移机制提供了新视角,但规模化应用中仍需解决稳定性衰减问题。”
厦门大学叶龙武教授:“机器学习辅助材料筛选需与实验验证深度耦合。当前算法对复杂界面反应的预测存在局限性,建议建立‘理论-计算-合成’三位一体研发平台,加速新型MOF光催化剂的开发。”
浙江大学陆展教授:“光-电协同催化体系在工业废水处理中展现潜力,但工程化面临反应器设计瓶颈。我们通过微流控技术优化传质效率,使降解能耗降低40%,下一步需突破电极材料的寿命限制。”
南京大学朱少林教授:“针对光催化产氢效率低的争议,我们认为表面缺陷工程是关键。通过可控构建氧空位簇,实现了可见光波段吸光率提升200%,但空位稳定性仍是产业转化的卡脖子难题。”
武汉大学孔望清教授:“呼吁建立光催化材料数据库共享机制。当前各团队数据壁垒导致研发重复投入,建议以沙龙为起点组建‘中原光催化创新联盟’,推动标准化测试协议与资源共享。”
上海科技大学高得伟教授:“太阳光全谱利用技术需跳出传统材料体系。我们开发的量子点/钙钛矿异质结材料,将光谱响应范围扩展至近红外区,但大规模制备中的相分离问题亟待解决。”
活动亮点与成果
沙龙期间青年科学家与天冠集团、中源化学等企业代表就反应器成本控制、中试验证标准等痛点达成三项合作意向。根据《光催化争议问题白皮书》调研共识,凝练出以下攻关方向:单原子催化剂原位表征技术标准化、光-电耦合反应器模块化设计、机器学习驱动的材料寿命预测模型。
活动负责人李亭教授表示,本次沙龙成功推动“中原光催化产学研创新联盟”的成立,助力河南省打造全国光催化技术应用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