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阳师范学院统战部

<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

【通讯员:admin 来源:南阳师范学院统战部 更新时间:2021/1/2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这一重要论断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基本原理与中国宗教问题客观实际相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新发展,是基于中国国情基础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发展的深度与广度。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核心要义是必须坚持宗教本土化

 

在中国坚持宗教本土化,是指外来宗教在与中国社会的互动关系中,在保持自身独特风骨的前提下,能够作出适当变通,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融会,并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加以改造,表现出不断适应中国社会而发展的中国风格、中国特色。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宗教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宗教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民族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问题与矛盾。这在客观上要求,任何外来宗教必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实现宗教本土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宗教本土化,是世界各宗教生存和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国化是我国宗教的优良传统”。

 

在中国,宗教本土化意味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用中华文化浸润我国各种宗教,支持宗教界对宗教思想、教规教义进行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阐释,坚决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自觉抵御极端主义思潮影响。当前,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坚持宗教本土化,要防止宗教“去中国化”、“逆本土化”,避免中国宗教受境外一些国家的宗教极端主义影响,导致利用宗教进行民族分裂和暴力恐怖活动;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坚持宗教本土化,要警惕宗教“伪中国化”倾向,也就是假借所谓“中国元素”、“中国符号”伪装成“宗教中国化”、“宗教本土化”,实际上是通过宗教渗透,危害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安全,进而影响国家安全。

 

根本前提是实现宗教界的政治认同

 

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必须把宗教界的政治认同放在首要位置。政治认同本质上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表现为对政治体系的态度体验和价值评判,即人们在政治上的归属感。强化宗教界的政治认同,就是要保证我国宗教的发展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强化国家认同,使宗教界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在心理上认同自己所归属的这个国家,并且强化这种认同,在认知上使他们了解国家主权、疆域,增进其在情感上认同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努力加强对他们国民意识、国家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强化制度认同,使宗教界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在了解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基础上,认可、信任和肯定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拥护社会主义制度,自觉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强化法治认同,使宗教界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强化对当前法律法规的认同,正确区分国法与教规的区别,处理好国法与教规关系,自觉在法律法规的规定范围内活动,用法律法规调节宗教关系。强化公民身份认同,使宗教界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增强公民意识,增强公民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强化公民身份认同,增强国家凝聚力维护国家稳定。

 

重在深化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将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的不同人们团结起来的内聚力,其核心是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一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文化认同是一切认同的核心与基础,因此文化认同是宗教中国化的最深层次的基础,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重在深化文化认同。

 

宗教界要深化文化认同,就要强化宗教界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对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让他们了解自己国家悠久的历史,利用中国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提高宗教界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来激发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宗教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谈及宗教的文化性时,讲“宗教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宗教自身的发展也必然寻求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进一步融合,使之具有中国传统价值与中国时代特征,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成中国宗教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因此,深化文化认同就是使宗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融合,进一步增强宗教界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感情,以此强化他们的文化认同感。

【关闭窗口】

中共南阳师范学院委员会统战部
版权所有© 南阳师范学院    技术支持:微信公众平台开发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