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阳师范学院统战部

<

王羲之、杜甫笔下的“三月三”,究竟是个什么好日子?

又到一年“三月三”,广西、浙江、福建、贵州、海南等地都推出丰富的文娱活动,各族群众把这个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一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传统节日一路传承下来,内容和形式日渐丰富,已成为中华民族一个响亮的文化节庆品牌。

▲4月15日,参赛选手在广西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江滨文化广场摆放“五色糯米饭”参赛作品。(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01 从历史深处走来:“三月三”的起源、发展与衍变

“三月三”是一个多民族共有共享的节日,这一民族节庆盛事有着深厚的文化意涵,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上巳节。

上巳,又称修禊日,即夏历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这一时节,万物复苏、生命萌动、百草竞发,对于古老的农耕社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先秦时,上巳日在人们心目中已是一个与生活、生命息息相关的重要日子。又据考证,“上巳”的“巳”即“子”字,“上巳”即“尚子”,表明上巳日渗透着浓厚的生命意识,此时举行的活动多与“生”的内涵密切相连。

▲日晷。

中华先民在三月上巳日进行祭祀、祝祷活动,认为可祛邪避灾。《韩诗外传》记载:“溱与洧,三月桃花水下之时,众士女执兰祓除。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此两水上招魂,祓除不祥也。”这是说人们在三月上巳日相约至溱水、洧水边,手持兰草洗濯祈禳、祛除邪疾。由此可知,于水边祭祀先祖之灵,在先秦时已成习俗。同时也表明,早期上巳日具有原始信仰的痕迹。

汉代将上巳定为节日,中原地区从官家至民间,在此期间皆举行“祓禊”仪式以驱邪祈福,去除陈旧污秽。《后汉书·礼仪志上》明确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病,为大洁”。一些富贵人家还在郊外临水张设帐幕、摆上美酒佳肴,一边饮酒,一边祓禊。

我国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谣谚,以“三月三”为轩辕黄帝的诞辰,于中原地区尤盛。同时,“三月三”亦是真武大帝的诞辰。真武大帝既是水神,又是司命之神,在民间享有普遍奉祀,由是上巳节逐渐与“三月三”合流。魏晋后,出现“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晋书·礼志下》)的情形,实现了从“上巳”到“三月三”的流转。

此时的上巳节庆衍生出更为丰富的活动内容,如临水宴饮、郊游踏青等,其中尤为人所称道者,莫过于文人高士“曲水流觞”的雅事。宋人吴自牧的《梦粱录》称:“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魏明帝曾在洛阳御苑专门建流杯亭,用于上巳节流杯饮酒。文士于清流潺潺的河水边相聚,饮酒赋诗,抒怀言志。把盛着酒的觞置于上游水中,任其顺流而下,酒杯停在谁面前,谁就取而饮之,并赋诗一首。

9A24C

▲修禊图卷(明 仇英),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便是这种雅集的产物。那是永和九年(353年)暮春之初,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等雅集于会稽山阴的兰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面对如此盛况,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美好春日,王羲之生发出“死生亦大矣”(死生是一桩大事啊)的深沉感慨,于是作《兰亭集序》,为上巳曲水流觞、文人雅聚谱写了一段千古佳话。由于此次雅集是为“修禊”(即举行禊礼)而举办,故《兰亭集序》亦称“禊帖”。

至唐代,“三月三”已成为重要节日,宫廷和民间皆十分重视。其娱乐色彩胜过初起阶段敬重生命的信仰内涵,从唐人诗句“三月初三日,千家与万家。蝶飞秦地草,莺入汉宫花。鞍马皆争丽,笙歌尽斗奢……”来看,俨然一场春天的盛宴。杜甫诗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丽人行》)犹是对这一节俗胜景的再现。

4037C

▲丽人行图(北宋 李公麟),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朝已降,由于强调礼教的理学兴起,风气开放的“三月三”上巳风俗逐渐不被接纳,加之“三月三”与清明节、寒食节的时间节点相近而走向融合,上巳节俗在中原地区日渐式微。


02 “三月三”:多民族众声合唱的欢歌

与中原地区上巳节俗日渐式微不同的是,南方少数民族由于地处边远,上巳节的许多文化风俗与活动事象得以保存、延续,上巳“三月三”由是发展成为南方众多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壮族、布依族、侗族、黎族、仡佬族、瑶族、畲族、仫佬族等最具代表性,产生了“壮族三月三”“畲族三月三”“黎族三月三”“布依族三月三”“报京三月三”等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944B3

▲4月17日,孩子们在广西南宁市滨湖路小学表演民族歌舞。(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壮族三月三”,又称“歌圩节”“歌节”,是壮族祭祀祖先、倚歌择偶的重要节日。节日期间,青年男女相互对歌,并通过对歌寻觅心上人,因此“壮族三月三”也是一个表达爱情、寻求爱情的社会性活动。这种传统古已有之,南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就对这种活动有所描述:“上巳日,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駞(駞,即绣球,壮族传统工艺品)。男女目成,则女受駞而男婚已定。”

“壮族三月三”也是祭祖敬神、祈求丰收的日子。人们不仅祭拜始祖,还祭祀真武大帝、神农,有的乡屯还祭祀村寨共同的神灵“布苏”。祭祀之后,会开展一系列文体娱乐活动,如对歌、碰蛋、唱戏等。

2014年,“壮族三月三”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广西法定节假日,扩大了广西各族人民参与节日活动的机会和范围,也使得“壮族三月三”被国内外更多的人了解,成为独特的民族文化符号。

B0E47

▲4月17日,一名老师在广西南宁市滨湖路小学为孩子们讲解铜鼓图案。(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畲族三月三”,又称“乌饭节”,有“三月三,吃乌饭”的传统习俗。节日期间,家家户户用乌稔树叶汁液泡糯米、蒸乌饭,并互赠,据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唐代民族英雄雷万兴,也含有祝祷丰年之意。

“畲族三月三”,对歌是不可或缺的。有“落寮盘歌”“山哈歌会”,对歌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巫歌、讲古歌、史歌,也有情歌和习俗歌。人们或在田间地头,或于竹林深处,以歌为媒、传情达意,将节日的村庄变成歌的海洋。

“畲族三月三”也是人们缅怀祖先、祈求福祉、准备春耕的时节。“畲族三月三”是活态传承的民族文化,进入新时代,其节庆活动也由祭祖祈福向着娱乐性、文化性方向转化。

A351B

▲2018年,首届厝斗村畲族文化节开幕式现场,身着特色民族服饰的舞者随乐而动。(新华网发 林楷煜 摄)

“黎族三月三”,黎语称为“孚念孚”,是海南黎族、苗族同胞祭祀祖先、祝福新生、歌颂爱情的吉祥节日,以昌江黎族自治县和东方市为盛。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人们穿着节日盛装,携米酒、竹筒饭,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一起,祭拜祖先。之后,人们或是载歌载舞,或是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趣味体育活动,热闹非凡。1988年海南建省后,“三月三”节庆文化活动更多地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如与“椰子节”“香蕉节”融合在一起,使传统节日增加了促进商贸交流的功能,从而焕发出新的活力。

B5056

▲海南东方市三月三活动中黎家对歌表演。

B1C0B

▲三月三中的海南五指山市水满乡的苗族婚礼。

“侗族三月三”,各地节庆形式不一。贵州镇远的“报京三月三”,也称“播种节”,节期5天。青年男女常于此时以葱、蒜定情,此外还有跳芦笙舞、走亲串寨、集体欢宴、对歌等民俗活动。广西“侗族三月三”要过“花炮节”。花炮声响有团结、幸福、吉祥的寓意。花炮升空后,来自各村寨的芦笙队、狮子队争抢花炮圈,夺得者为胜。此外还有唱侗戏、赛芦笙、射箭、斗鸟等文体活动。活动精彩纷呈,吸引附近的苗、瑶、壮、汉等各族百姓纷纷参与进来。

此外,布依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水族、土家族等,皆有富于浓郁民族特色的“三月三”节日习俗。


03 同源共生、互鉴融通:“三月三”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

从上巳节到“三月三”,一系列传统节庆活动、文化习俗能够在我国南方诸多民族中传承并延续至今,与中原地区和南方各民族自古以来频繁的交流往来密切相关。如广西地区的“三月三”是融合中原上巳节习俗与壮族歌仙刘三姐的传说,以及诗歌、祭典、稻耕等多种文化于一体而形成的传统节日。如今,在多种力量的推动下,“壮族三月三”这一传统文化被赋予更多的现代意涵,同其他民族的“三月三”一样,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增进认同的文化符号。“黎族三月三”“畲族三月三”等同样如此,其中,祭祖祈福等习俗与中原上巳节祖先崇拜同宗同源,而在传承过程中,节日内涵不断丰富升级,以真实而质朴的方式表达人们的美好期盼。

B2BB2

▲2022年4月27日,云南楚雄牟定县群众在“三月会”上弹奏龙头四弦琴。(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无论是古代中原的上巳节,还是今日活态传承的各民族“三月三”,无论是汉族的水滨宴饮、郊外踏青,还是少数民族的歌舞海洋、情定当下,其内在机理是一致的,都表达出中华民族对生命的热望、对自然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跨越2000余年的传承发展,如今的“三月三”,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诸多变化。它早已不像魏晋时期那样为贵族或文人雅士专属,而是走向田间地头,走入村村寨寨,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感诉求密切相连,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及时代精神相碰撞、相融合,实现多种元素的互动、互联和互通,生动体现了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彰显出中华文明的多彩魅力。


(原文刊发于《中国民族报》2023年4月21日06版。)

【关闭窗口】

中共南阳师范学院委员会统战部
版权所有© 南阳师范学院    技术支持:微信公众平台开发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