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廉音传后世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2018-11-0708:00
石钟山位于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不仅地理位置独特,历代文人墨客造访于此,亦使石钟山成为人文荟萃之地。
石钟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矗立在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江湖锁钥,石钟长鸣,护佑着江西水上北大门。扼江控湖的石钟山引来历朝历代众多大家名流、文坛巨匠驻足于此,留下了许多诗词歌赋、金石铭文、长短楹联。唐宋八大家中,有七位曾登临石钟山览胜抒怀,其中尤因北宋文豪苏轼夜探石钟山留下《石钟山记》而名闻天下。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送长子赴德兴任县尉,途经湖口并夜宿石钟山。他对郦道元和李渤提出的因石山发出洪钟般的声响而得名石钟山的说法提出质疑,白天听小童持斧击石,夜晚亲自乘小舟至绝壁下探访,通过实地调查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并撰写了流传后世的《石钟山记》。苏轼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提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有无,可乎”的质疑,这在今天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青菜县令”陆郁
湖口历史上,涌现了许多清正廉洁、重视名节、勇于任事、为民奉献的官员,他们或由其他地方来到湖口为官,或是湖口本地人,无论来自哪里,他们都为湖口历史书写了美丽的一笔。
明朝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有一位来自浙江的陆郁,受命担任湖口知县。陆郁上任时,正逢宸濠之乱,后来王阳明出马,平定了宸濠之乱,此是后话。当时叛军将州县印信夺去,致使县政落入叛军手中,唯有陆郁死守印信,没有让叛军夺去。这年秋天,陆郁要下都图(皆为明代基层行政单位)催赋,为了减轻百姓的重负,他与其他官员商量再三,决定合并三个都。下乡时,百姓请他吃饭,并且准备好了酒肉,谁知陆郁百般推辞。实际上,陆郁在任八年,只食蔬素,人称“陆青菜”,“青菜县令”的雅号也由此而来。
据史书记载,陆郁在湖口知县任上多有“毁淫祠以杜民惑,赈水灾以苏民困”的善政。因为在湖口任上有政绩,朝廷决定提拔他为广东盐运司提举。离任之日,“百姓遮道”,因为陆郁曾为百姓减轻赋税负担,粮长将节省下来的“每岁常例二百余金”作为路费敬赠给他,这是百姓的一片心意,但陆郁“毅然却之”。此番“毅然却之”,与他“青菜县令”的雅号,皆源自他的“廉静寡欲,严于自治,终始不渝”。今人读到陆郁的事迹,能不思之乎?
“三不要”的彭玉麟
倘若说苏轼令石钟山名声大噪,那么彭玉麟则给予了石钟山“重生”。自唐初到清末,石钟山曾有古建筑五十余处,后毁于古代与近代的历次战火,较有名的如朱元璋与陈友谅之战、太平军与湘军之战,现存古建筑群主要由清末彭玉麟主持重新修建。
石钟山最高处有一梅花舫,为彭玉麟所建。俯瞰梅花舫,其形状恰似一朵绽开的梅花。舫之四周,有彭玉麟手植梅花六十株,清风明月,暗香疏影,幽雅非常,又称“卧雪吟香馆”。
彭玉麟一生酷爱梅花,不仅建有梅花舫、爱植梅花树、喜赋梅花诗,还留有碑刻和石刻梅花图各一处。彭玉麟,这位湘军水师的创建者之一,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的高官,依然保持梅花品格,这鲜明体现在他的“三不要”中,即“不要官,不要钱,不要命”。
清朝咸丰七年(1857年),曾国藩奏请朝廷邀彭玉麟留防湖口,一则筹募银两修造战船;二则督修县城和为水师战亡将士建“昭忠祠”。两项营建都需耗费大量资金,除朝廷拨款外,尚需彭玉麟主持筹款。正当朝廷财政因连年战事吃紧之时,为了修造战船,朝廷特发给彭玉麟三百余张空白的告身(告身为古代授官的凭证),由他按官品筹价。如果是由心术不正的人主持此事,在巨大的利益之前,极有可能中饱私囊。彭玉麟自知朝廷既然让他全权处理此事,便是对他的信任,他不要半点好处,如实将款项一一登记入库。当朝廷大员来核阅报销清册时,湖口县清册稽核无差。
彭玉麟打起仗来不要命,每次对敌战斗取得大胜后,朝廷不断以官职赏赐于他,彭玉麟六辞高官,总不受命。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朝廷欲任命他为漕运总督,漕运乃清朝之命脉,位高权重,在他人眼中乃不可多得的肥缺,而彭玉麟却说“臣以寒士来,愿以寒士归”,并不赴任。
彭玉麟重视修身与家教,即便在战事倥偬中,“尚日日写字十页,看书二十页,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偶遇事冗,虽明日补书补看亦不欢,故必忙里偷闲而为之。”彭玉麟亦常因战事寝食不安,心绪烦乱,他坚持每日看书圈批,其实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彭玉麟是这样做的,曾国藩亦是这样做的。在这封写给儿子的家书中,彭玉麟自陈“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明了这一点,我们或许能知道彭玉麟的“三不要”背后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王裕春写“一字虎”
石钟山上有一座报慈禅林,在第二重大院门前左墙,有一块一米见长的草书“虎”字,每每吸引游客驻足观看、品评议论。这个“虎”字一看便知是一笔写成,遒劲挺拔,气势非凡,而细看这个“虎”字,其实是由“心正为中”四个字组成的。碑刻上有“星沙王裕春”落款,星沙便是长沙,可知这个“一字虎”是长沙人王裕春所写的。
王裕春乃清末人,驻守湖口多年,其人作风正派,为人耿直。关于这“一字虎”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在一次战役中,王裕春的侄子立下了大功。可是论功行赏时,王裕春的侄子并未如愿,于是几位好友为他打抱不平,夜出军营为他接风洗尘,喝到深夜,酩酊大醉才回。第二天,王裕春得知侄子夜出军营之事后大为恼怒,此乃违反纪律之事,岂能轻轻放过,于是罚侄子五十军棍并饷银一月。王裕春不徇私情,严肃军纪,深得官兵们爱戴。事情至此还未结束,王裕春转念一想,侄子长期随他征战在外,他又何尝不心疼,可是自己没有教育好,他今日之过失,亦有自己的责任啊。没过多久,王裕春邀请侄子一同帮忙,在石钟山报慈禅林墙上,刻下了一个由“心正为中”四字组成的“虎”字,并告诫侄儿在今后的漫漫人生路上,只有始终做到心正为中,才能虎虎生威。
大江入大湖,江湖两色,泾渭分明,分辨着忠奸善恶与清浊。湖口石钟山,人文荟萃,廉音不绝,它告诉人们唯有心正才能摒除杂欲、清正自持、恪守中道。(作者:查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