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会动态 > 正文

“美家庭 好家风”故事分享之二

发布人:胡成胜     信息来源:工会      发布时间:2017-06-19

“勤以持家 学以从教”——一个教育世家的故事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分会 姜献群

2012年教师节前夕,大河网、南阳日报、河南省教育厅官网几乎同时报到了一个教育世家的故事。《南阳日报》报道标题为“镇平一家人都有教师瘾,三代人16个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官网、大河网标题为“一门师表育栋梁,桃李不言自芬芳”。一个教育世家的写照一时成为社会美谈。我就是这个教育世家的一员!

我们教育世家的成长,缘于“勤以持家,学以从教”的家训,家训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当属我的奶奶。出生于清代末期的她,相传是一个“外在美”与“内在美”合而为一的人,是当时少有的“不緾脚”和“有思想”的女子,常白天织布,夜里纺花,忙于家务,是村里有名的勤劳和纺织能手,但终因持家劳累过度,积劳成疾,40岁便死于“痨病”。正是缘于奶奶“勤劳持家”的典范和对子女“好好读书,将来教书”殷切期盼,家族后人将“勤以持家 学以从教”确立为我们的家训。

有了家训就有了努力方向和前进动力。正是在家训的感召下,伯父秉承“致力于为中国教育服务”的理念,改名为姜力中,在名字上刻上自己立志从教印记。他在艰苦的岁月中,勤劳勤学,19岁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国立河南大学。当时,正值抗日战争,在河南大学抗战的迁徙中读完了大学。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开封、平顶山、洛阳等地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他回到南阳,先后在镇平、内乡、邓州等地教书。伯父常说“要为祖国建设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之材,让更多的人会读书、看报,与新中国一起进步。”1980年,伯父离休后,学校又反聘他任教,70岁时才离开自己热爱的三尺讲台。我的父亲也是一位刻苦、勤奋、好学的人,上世纪50年代初毕业于原南阳师专,后辗转于内乡、方城、淅川、镇平教书,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数学教师,抽空还会义务为地方剧团撰写剧本,也曾是南水北调渠首的第一代建设者。上世纪70年代后,先后在镇平教研室和镇平第七高中工作。父亲耿直、爱学、爱教,培育了许多人才。他还常常拿出微薄的工资接济困难学生和贫困乡邻,深受学生和乡邻的尊敬和爱戴。记得刚刚恢复高考的那几年,经常有“老三届”毕业生到我们家学习求教。父亲均是乐于施教,耐心辅导,距家较远学生也时常食宿在我们家。父亲以爱心和耐心培养出不少英才,在其晚年常常有学生专程来看望他,感谢培养之恩。在父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家由农民之家转化为教师之家。

在父辈的教育和家训的引导下,我们同辈的9个兄弟姊妹自小也勤奋读书,热爱教育事业。其中8人先后在师范学校毕业,从事教育事业。无论是在“教师是臭老九”的岁月,还是“教师工资难发放”的艰难日子,献身教育之心从未改变。上个世纪70年代,乡村学校教学条件十分艰苦,教室是“土房子”,桌子是用“土桌子”,教师工资仅有十几元钱,饭都吃不饱,大家依然坚持教书,一时一刻也没有动摇。到了暑假,兄妹们还会把邻村的孩子们召集到自己家里,免费给孩子们补课,家庭成员的聚会也常常是教学研讨会。8位兄弟姊妹以勤奋、爱教和进取,均收获了教师职业的喜悦。他们之中有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都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优秀教师”。他们之中有2人虽已退休,但仍然义务坚持在教书一线,品尝着教书育人的快乐。从我们这一代开始,我们的“教师之家”转变为“教育之家”。

在家训的传承下,我们的晚辈依靠勤奋与善学,多人考取了师范院校,有的还考取了硕士、博士,毕业后都矢志不渝,选择教育事业。目前9个晚辈已成为中、小学教学骨干,活跃在乡村和城镇学校,履行着教书育人的职责。《南阳日报》记者采访他们后写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就是“教师是个高尚的职业,但自己很平凡,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日复一日地做着自己的本分工作。把学生教好,助学生成才就是大家最大的骄傲”。在三代人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教育世家在当地闻名。上世纪90年代,被镇平县政府授予“教育世家”荣誉称号,是当时全县唯一的一个。

正是秉承“勤以持家,学以从教”家训,大家以成为一名教师为目标,以履行教师职责为荣耀,在学业和事业中,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传承着家族职业基因,不断散发着教育世家的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