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赵莉)11月3日上午,南水北调流域生态安全系列讲座活动在科技楼一楼学术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水资源与现代农业学院及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流域生态安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联合主办。

副校长姚伦广教授出席活动并致辞。他首先对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并指出,希望以此次学术报告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国内外高水平学者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流域生态水文研究迈向新台阶。
首个报告由美国工程院院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杰出教授Dennis Patrick Lettenmaier主讲。报告围绕“美国西部的水文变化”展开,系统阐述了极端洪水趋势、美国西部地区径流变化及“气候鞭挞效应”三大前沿议题。Lettenmaier院士深入剖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流域径流、降水极值及能量收支的复杂关联,为理解区域水资源变化机理提供了国际前沿视角。现场师生围绕模型应用、数据验证等关键问题与院士展开热烈互动。
第二个报告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王爱慧主讲。主题为“基于VIC模式中国区域逐日陆面水文数据及其在河流流域性能评估”。她介绍,团队采用CN05.1格点化气象数据驱动VIC模式,结合高精度土壤及植被参数,构建了 1961-2022年中国逐日地表水文数据集,其径流量表现优于主要再分析产品。基于该数据集搭建的区域洪水预警系统已开展多起洪水事件预报试验,为水文监测、灾害防控及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文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撑。
继而,南阳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闫崇宇博士以“干旱对气候过渡带两种天然林碳通量的影响”为主题,报告了干旱胁迫下不同天然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响应机制的差异及其机制,为优化森林碳循环模型、筛选抗干旱树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最后,南阳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吕律博士则聚焦“镉污染农田钝化修复的生态影响研究”,介绍了改性纳米二氧化硅钝化剂在大田环境下的镉污染修复效果,同时讨论了钝化修复对作物生长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本次学术报告为流域生态水文领域的专家学者搭建了高质量的交流平台,有效促进了我校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与科研合作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