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     加入收藏
   
图片
首页
 
中心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快讯 > 正文

 

到农民身边去,切实解决农业生产问题, “科技小院”上升为国家行动!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28日 18:09 来源:利农时代  点击量:[]

日前,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等三部门联合发文,推广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将作为农业专业学位授权点及涉农学位授权点学科建设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

 

十年磨一剑。在第一批研究生奔赴农村十三年后,科技小院这一模式走进多份中央层面文件,开始上升为国家行动。

 

去农民身边科研

零时差无偿帮助

 

实验室里获得的研究成果,到底能不能用到田间地头?农民们愿不愿使、爱不爱用?在“科技小院”出现之前,农业领域的师生是心里没底的。

 

2009年入读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硕士研究生的曹国鑫,一开始就遇到一件心理落差极大的事:被“下放”到河北邯郸曲周县农村。

 

“考研时我是专业第四名啊。”曹国鑫是沈阳人,生在城市,长在城市,考中国农大是冲着张福锁、李晓林等专业领军人物,冲着首都和中国农大领先的实验室设备,希望在科研上有所发展。

 

然而,在他眼前的是:土地、庄稼与无尽的农活儿。

 

研究生们不解的背后,是中国农大环境与资源学院时任院长张福锁工作重心的转移。

 

自1994年到2008年,张福锁带领研究团队做出了一系列基础研究成果,拿了多个国家和省部级奖项,可这些实验室里获得的研究成果,能否大规模应用到农民那儿,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从2007年起,在张福锁的带领下,中国农大陆续向河北曲周县、吉林梨树县、黑龙江建三江农场派出年轻教师和研究生,在生产一线研究如何实现作物高产高效。这三个地方,分别是小农户、中等规模和大规模种植的代表。

 

2009年6月,在曲周县诞生了第一个“科技小院”。

 

中国农大教授李晓林说,师生们开始是在中国农大河北曲周实验站工作,发现离农民太远,新技术很难推广。于是,他们干脆搬进了村里居住。大门天天开着,农民有事就进来,拿着苗,问有啥病了,该施啥肥,问题五花八门,学生们四处求解后再给出解决方案。

 

村民们亲切地把这个院子称为“科技小院”。

 

 

河北曲周白寨科技小院,第二批科技小院研究生合影

 

张福锁团队给当时的科技小院下了一个简单的定义:科技人员常驻生产一线,进行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平台。

 

在曲周县,李晓林带着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建起玉米种植示范点。耕种仍以农民为主体,种植他们选的品种,按标准来浇地、施肥、进行田间管理。

 

示范区第一季玉米成熟后,比示范区外农民耕种的田地平均产量提高了16.8%。由此,农民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按照示范区、示范点的方法科学种植玉米和小麦。

 

看到北京来的专家指导的玉米获得高产,后老营村村民们也上门求助。这个村是西瓜种植村,村民正苦恼于西瓜死苗、产量低等问题。李晓林于是又在后老营村建起了服务西瓜种植的科技小院。

 

“小院一来,解决了西瓜连作的障碍,产量增加,品质改善。”瓜农说,“后来,我们还成立了合作社,打开了市场。”

 

很快,“科技小院”这种农技推广模式赢得了当地农民的认可。

 

近年来,在国家原有的四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之外,涌现出院(校)地共建、专家大院等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

 

比起院(校)地共建、专家大院,“科技小院”的特点是小巧玲珑、低成本,不需要基础建设。李晓林举例说,在广东湛江的菠萝科技小院,最初建起来时租用农民房屋,一个月两百块钱。同时,小院就在村里,可以零距离、零时差地无偿帮助农民这个“最小的生产单元”,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进村读研

直接住进了农户家

 

曾有心理落差的曹国鑫,很快发现小院是搞科研的大舞台,但困难随之而来。

 

河北曲周的农村,没有图书馆,没有便利店、咖啡馆和快餐厅,迎接研究生们的,有物质上的不便,也有心理上的考验。

 

习惯了当学生,进村后要开始学会当老师。回忆起第一次给村民培训,曹国鑫说自己腿肚子从头一天晚上就开始软,讲课时紧张到身体来回晃动,吐字都不清晰了。

 

讲完课后,白寨乡甜水庄村书记袁兰章和老会计袁新旭却一直称赞他表现得不错。乡亲们在乎的是科研人员带来的知识,那些知识确实有用。

 

同样在2009年入学的硕士生陈延玲,4月开始了在本校的学习,12月跟随导师米国华去了吉林省梨树县的科技小院。

 

随后,陈延玲随导师一起参加了梨树县玉米高产高效竞赛总结表彰会,“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真正的科技农民,印象深刻,记忆至今。他们对玉米品种试验、光合作用、种植密度等说得头头是道,这些我们刚入学的研究生一般都很难讲到。”

 

 

陈延玲老师带领课题组学生在莱西玉米试验田追肥标记。B02-B03版图片/受访者供图

 

当时,陈延玲就跟导师报名,说要留在当地,但老师考虑到女生的安全问题,并未完全同意。过了一段时间,陈延玲与当地农民、农机推广站人员打成一片,老师也同意她到农村来学习,并帮她重新设计了论文题目。

 

2010年3月,陈延玲和三名同学一起,来到当地农技推广站附近的院子里开始工作。为了拉近与农户的距离,2010年4月17日,4个人买了被褥、锅碗瓢盆,用卡车拉到了三棵树村的一个农户家。这是一个在大马路边的二层小楼,外表看起来不错,但下雨时会漏雨。两名男生和两名女生住在一楼的两个炕上,中间拉个帘子。

 

陈延玲说,农户一开始以为他们是推销化肥、种子的,他们解释是农业大学的研究生,每天坚持到田间地头跟农户学习,同时帮他们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

 

2011年入读中国农大硕士的张江周,则来到了大陆最南端的广东徐闻县菠萝科技小院工作。他说,自己是北方人,到当地第一个难题是听不懂方言。“水土不服”的另一点,就是自己和老师、师兄都被当地的蚊子咬得很严重。适应了水土,他们又发现推广新技术有难度,只好找到当地种植能手,以点带面搞实验,很快打开了局面。

 

曹国鑫、陈延玲、张江周,都在科技小院完成了整个硕士博士的学习,这也是一批农大学子研究生经历的缩影。

 

张江周认为,科技小院给他们带来的最大好处是,从生产和产业需求出发,转化成学术问题。因为跟农民、农资企业、基层政府打交道多,生产问题抓得特别准,能力非常综合。

 

科技小院进驻五年后,曲周农民农业知识水平大幅提高,全县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7%,养分效率提高20%以上,农民收入增长了79%。2016年,曹国鑫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与科技小院团队成员合作在《自然》(Nature)上发表论文《科技小院让中国农民实现增产增效》,系统梳理总结了科技小院这一模式。

 

论文指出,科技小院模式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体系,实现了县域尺度大幅度增产增效的方法和路径,对于解决粮食安全、绿色增产和精准扶贫等都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甚至对小农户为主的其他发展中国家都有广泛的借鉴作用。

 

在科技小院

从当学生到做老师

 

在吉林梨树县的科技小院完成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后,陈延玲回到了自己的本科母校——山东青岛农业大学任教。2019年在学校和学院领导及张福锁院士团队的支持下,她再次步入科技小院,以教师的身份。

 

目前,陈延玲指导了莱西胡萝卜科技小院、胶州大白菜科技小院、莱西粮油作物科技小院及乐陵的小麦、玉米和金丝小枣在内的两个科技小院。在这几个科技小院,研究生们的年驻扎时间达220天。

 

去年,双合村村民裴英地里的西葫芦秧苗枯了,她试了好几种农药,都没能控制住病害的蔓延。她到科技小院咨询,能不能把秧苗拔了,埋到地里还田培肥?

 

接待她的青岛农业大学研究生唐文慧觉得,秧苗马上要结果,铲除可惜,于是一起帮助查找病因。她和同伴郭梦瑶到田里查看,发现焦枯严重的植株,既无虫害,也无其他病害症状,便打电话向导师陈延玲求助。

 

陈延玲帮他们联系了青岛农大植物医院,最后确诊是霜霉病,并给出解决方案:用烯酰吗啉防治。按照这种方法,裴英的西葫芦秧苗一周后就恢复了生机。这一茬西葫芦上市后,收益2000多元。

 

“在科技小院的经历,让我从一个比较被动的学生变成了一个主动积极、乐意去解决问题的学生。”唐文慧说,自己进驻小院,了解到现代农业的真实情况,把握了农户的技术需求,这使自己对专业课学习及毕业设计未来的应用更有把握,因而也更有成就感。


研究生唐文慧检查莱西胡萝卜试验大棚内,土壤水分传感器探头情况。

目前,唐文慧已经考上中国农大植物营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还是科技小院。

 

从科技小院的学生到科技小院的老师,不仅是陈延玲的路径,张江周也在科技小院完成了硕士、博士、博士后的研究后,在福建农林大学从事教职。如今,他正在云南褚橙科技小院指导3名研究生。

 

科技小院的“大师兄”曹国鑫,在完成博士学位后,曾在深圳一家农资企业做研发工作。因为在曲周县知道了农民夏天不愿意钻玉米地,他还研发了药肥一体化肥料,大幅节省工时。目前,曹国鑫回到北京,在一家连锁超市负责生鲜种植和采购工作。

 

上升为国家行动

科技小院的大文章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科技小院已经在20多个省份落地开花,先后设立了480家。

 

科技小院的承办单位,也从最初的中国农大一家,扩展到地方农业院校、农职院校等多元主体。

 

北京将科技小院当作科技帮扶、乡村振兴的样板。自2018年5月北京市委统战部开始在北京推广科技小院,迄今全市已建成科技小院63家,辐射带动周边303个村,辐射低收入户1900多户,解决2000多人就业,实现农民技术培训2万余人次。

 

北京市密云区东邵渠镇西邵渠村科技小院,是北京市委统战部引入北京的第一个科技小院。截至2021年,这个科技小院已完成对全村农业生产情况、全村果园土壤基础地力情况的调查,先后引入有机肥替代等技术,甚至规划了乡村旅游方案,参与推动西邵渠村垃圾分类。

 

2021年3月开始驻扎西邵渠科技小院的中国农大研究生朱成艳介绍,她日常要配合西邵渠村委会工作,协助日常村委会公务,一同参与村内志愿服务以及各种节日活动。对于农户前来咨询的各种田间问题,朱成艳会和同学一起到地里实际考察情况,帮助提出解决方案。

 

随着科技小院作用和影响的越发重要,近几年,推广科技小院模式已经成为国家行动。

 

2020年6月,科技部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乡村振兴智力服务,推广科技小院、专家大院、院地共建等创新服务模式。

 

2021年2月,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引导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开展专家服务基层活动,推广“科技小院”等培养模式,派驻研究生深入农村开展实用技术研究和推广服务工作。

 

同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提出,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乡村振兴智力服务,推广科技小院等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模式。

 

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去年8月发布的“十四五”全国绿色农业发展规划提出,发挥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作用,在生产一线建立科技小院、实习基地,指导科研人才参与绿色技术推广。

 

今年最新的政策已经出台。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日前联合发布关于推广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通知,对科技小院提出六项保障措施,如招生计划增量倾斜、纳入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研制指导性培养方案与要求等。

 

六项措施中,科技小院人才培养质量,将作为农业专业学位授权点及涉农学位授权点学科建设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这有益于提升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

 

“刚开始几年做科技小院,多数单位并不算教师的工作量,职称评定也主要看学术论文、科研项目和获奖成果。”李晓林说,今后把“科技小院人才培养质量”纳入“学科建设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无疑将推动更多涉农高校开设科技小院,让更多研究生走进农村,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

 

科技小院升级路径已经非常清晰,两年来密集的政策出台与各方肯定,正是各界对科技小院从“认识”到“重视”的过程。小院要做大文章,小切口将有大作为,全国科技小院的后续想象空间已经全面打开。而对所有热爱农业、关心农民的农业院校老师来说,更可告慰的或许不是小院的什么成就,而是学生们的职业选择。因为按照曹国鑫和张江周的说法,他们的同学,只要有过科技小院的经历,毕业后很多人都会坚持从事农业,比例远高于一般涉农院系,这无疑是科技小院给中国三农的最好礼物。


科技小院发展史

全国第一个小院

 

2009年,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在河北省曲周县成立。为连接科研工作与实际生产,让科研成果真正惠及农民,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张福锁院士带领研究团队深入生产一线,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探索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新模式。

 

北京第一个小院

 

2018年,北京第一家科技小院在密云东邵渠镇西邵渠村正式挂牌。彼时的西邵渠村,是北京234个低收入村之一。当时,具体负责驻村服务的仍是张福锁院士带领的中国农业大学团队,张福锁曾建议在北京低收入村建立“北京科技小院”,打造新型科技帮扶样板,这是科技小院落户北京的开始。

 

北京已有63家小院

 

自2018年5月北京市委统战部开始在北京推广科技小院,迄今全市已建成科技小院63家,辐射带动周边303个村,辐射低收入户1900多户,解决2000多人就业,实现农民技术培训2万余人次。

 

三部门发文推广

 

2022年3月22日,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广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 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通知》,决定推广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助力乡村人才振兴。《通知》旨在通过研究生培养单位把研究生长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沙雪良)

 

关闭

  友情链接: 国家发改委     河南省发改委     河南省教育厅     河南省科技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NCBI     SILKDB     中华文化石榴博览园     中国科技小院     科技小院    
 

©版权所有 河南省软籽石榴工程研究中心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卧龙路1638号 南阳师范学院中区科技楼 邮编:473061